
【经】 labor norm
labor; labour; physical labor; work; working; yakka
【经】 labour
【经】 average norm
劳动平均定额是劳动经济学和工业工程领域的基础概念,指在一定技术组织条件下,劳动者完成单位合格产品或某项作业所需的平均时间标准,或单位时间内应完成的平均产量标准。其英文对应术语为"Average Labor Quota",常用于衡量生产效率与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
从生产管理角度看,该指标包含三个核心要素:
计算公式可表示为: $$ T = frac{sum_{i=1}^{n} t_i}{n} $$ 其中T代表平均时间定额,t_i为单个工人实际工时,n为样本量。国际劳工组织《工时统计公约》(第63号公约)建议采用加权平均法确保数据代表性。
该指标的应用需结合《劳动法》第四十七条关于劳动定额制定的规定,强调定额水平应当使同岗位90%以上劳动者在法定工时内能够完成。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的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劳动定额可提升15-20%的生产效能。
劳动平均定额是劳动定额的一种衍生概念,通常指在一定生产条件下,通过统计或计算得出的劳动者完成某项工作的平均时间或平均产量标准。以下是详细解释:
核心定义 劳动平均定额基于劳动定额(即单位产品或任务的标准劳动消耗量)计算得出,可能涉及多个工序、岗位或时间段的平均值。例如,若某工序10名工人的单日产量定额分别为50-70件,平均定额可能是60件。
作用与意义
制定影响因素 需综合考量技术设备水平(如自动化程度)、工人熟练度(经验差异)、生产环境(如高温对效率的影响)等变量,通常采用工时测定法或历史数据加权平均法计算。
应用场景 常见于制造业流水线排期、建筑项目用工分配、农业合作社任务派发等领域。例如联产承包制中,会以区域平均产量作为承包基础定额。
需要说明的是,"劳动平均定额"并非严格学术术语,实际应用中更多体现为劳动定额的动态调整机制。具体实施时建议参考《劳动定额标准化管理办法》等文件。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