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terlogging
涝(lào)是汉语中描述因降水过量导致地表积水或农田淹没的自然现象。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其核心含义指“雨水过多,淹没庄稼或土地”。从汉英词典角度分析,该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应用可分为以下四类:
农业灾害定义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定义涝灾为“因长期降雨或河水泛滥,导致农田土壤水分饱和、作物根系缺氧而减产的现象”,对应英文翻译为"waterlogging disaster"。典型表现为水稻田积水超过7天会导致根系腐烂。
城市内涝概念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将城市涝灾解释为“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引发的道路积水现象”,官方英译采用"urban waterlogging"。如2021年郑州特大暴雨引发的城区内涝即属此类。
汉英词典对照
《牛津汉英词典》提供双解释义:①waterlogging(土壤过湿);②flood(洪水泛滥)。《新世纪汉英大词典》补充"excessive rainwater"作动词用法,如"the crops were waterlogged"(庄稼遭涝)。
气象学术延伸
中国气象局标准术语将涝分为"flash waterlogging"(骤发性涝害)和"chronic waterlogging"(持续性涝害)两类,前者由短时强降水引发,后者与梅雨等季节性降水相关。
关于“涝”字的详细解释如下:
动词义(读lào):
名词义:
陕西省涝河是关中八川之一,《水经注》记载其流域特征:“涝水北注甘水,而乱流入于渭”。
如需进一步了解组词或古籍引用,可查阅来源网页(如搜狗百科、汉程字典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