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cascara amarga; Honduras bark
苦皮(kǔ pí)是中文植物学术语,指某些植物干燥后带有苦味的外层树皮或根皮,常见于中医药学和植物分类领域。以下是其详细释义及对应英文表达:
植物学定义
苦皮特指芸香科(Rutaceae)或苦木科(Simaroubaceae)等科属植物的表皮组织,呈黄褐色至深棕色,质地坚硬,味极苦。其英文可直译为"bitter bark",如苦木(Picrasma quassioides)的树皮即称"bitter bark of quassia"(来源:《中国植物志》。
药用价值
在传统医学中,苦皮含苦木素(quassin)等生物碱,具有清热解毒、驱虫止痢的功效。《中华本草》记载其煎剂常用于湿热泻痢、寄生虫感染等症,对应英文药理描述为"antipyretic and anthelmintic properties"(来源:《中华本草》。
化学成分
现代研究鉴定出苦皮中含有苦木萜酮(nigakinone)、苦木内酯(quassinoids)等萜类化合物,这些成分在英文文献中统称为"bitter principles",对应分子式为 $text{C}{20}text{H}{24}text{O}_9$(来源:《天然产物化学》。
文化应用
部分地区将苦皮浸泡液作为天然杀虫剂,英文表述为"botanical pesticide"。明代《救荒本草》记载其"煮汁可杀菜青虫",印证其生态应用价值(来源:《救荒本草校注》。
“苦皮”一词的解释如下:
该词在医学领域有两种外文对应翻译:
该词属于专业领域术语,普通语境较少使用。由于现有搜索结果权威性参差(无有效内容),建议查阅《中华本草》或《中药大辞典》等专业文献获取更精准的植物学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