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scetic
bitter; hard; hardship; suffer from; suffering
【医】 picro
oneself; personal
"苦己"是一个具有哲学与伦理学色彩的汉语词汇,字面可拆解为"苦"(kǔ,suffering)与"己"(jǐ,self),其核心内涵指通过主动承受身心磨砺来实现自我提升的行为范式。该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商务印书馆,2016)中被定义为"刻意用艰苦条件约束自身"的修养方式,其概念与西方哲学中的"苦行主义"(asceticism)存在跨文化共鸣。
从语义演变角度考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华书局,2020)收录的"苦"字在先秦文献中即存在"竭力"的引申义项,如《庄子·天下》所述"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这为后世"苦己"概念的成型奠定语义基础。英语对应译法在《汉英大词典》(第三版,上海译文出版社)中呈现为"self-mortification"与"self-discipline"的双重表述,凸显其兼具自我克制与精神修炼的双重维度。
在应用层面,该词常见于儒学经典诠释与宗教修行文本。《朱子语类》卷十二有"须是苦己利物,方得仁之体"的论述,强调通过自我约束达成道德完善。佛教典籍《法华经》英译本(BDK America, 2007)将类似概念译为"disciplining the self through austerity",揭示其超越文化界限的精神实践价值。
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2年第3期)指出,适度"苦己"行为可激活前额叶皮层的自我调节功能,但需警惕极端形式可能引发的心理损伤。这种辩证认知为传统概念的现代化诠释提供了科学依据。
“苦己”一词由“苦”和“己”组合而成,其含义需拆分解释并结合语境分析:
1. 单字释义
2. 组合词义 “苦己”可理解为通过主动让自身承受艰苦(如物质匮乏、精神压力等)以达到某种目的。常见于以下语境:
3. 补充说明 该词属于文言色彩较浓的搭配,现代汉语中较少单独使用,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指向(如磨练意志、赎罪或奉献等目的)。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