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枯黄"在汉英词典中的解释包含三个核心维度:植物生理特征、颜色状态描述、文化象征意义。《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植物失去水分或生命力而发黄",对应的英文翻译为"withered and yellow",常见于牛津大学出版社《牛津汉英词典》。该词由"枯"(枯萎)与"黄"(颜色变化)构成的并列式复合词,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指出这种构词法体现了汉语"形义结合"的特征。
在植物学领域,"枯黄"特指叶片中叶绿素分解、类胡萝卜素显现的自然现象,中国植物学会官网将其对应为植物衰老过程的显性表征。英文语境中,"sere"作为专业术语更强调干旱导致的黄化状态,常见于剑桥大学出版社的《农业术语词典》。美国农业部植物数据库收录的"leaf chlorosis"(叶片失绿症)则从病理学角度补充了该词的专业内涵。
“枯黄”是一个形容词,主要用于描述物体因失去水分或生命力而呈现干枯、焦黄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指物体(如植物叶片、草木等)因自然衰老、缺水或环境变化导致颜色由绿转黄,且质地干枯。例如:“秋冬季节,树叶逐渐枯黄。”
引申含义
也可用于形容人的外貌或状态,如面色憔悴、头发干黄等。例如文学作品中:“大滴热泪从枯黄的瘦脸上滚落。”(柳青《创业史》)
自然描写
“过了中秋,树叶逐渐枯黄。”()
“草地上有几处现了秃顶,枯黄的草倒下来。”(巴金《新生》)
人物描写
“他的头发枯黄,面容消瘦。”()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文学引用,可查看相关来源网页。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