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Variolaria amara
bitter; hard; hardship; suffer from; suffering
【医】 picro
lichen
【医】 lichen
苦地衣(kǔ dìyī)是汉语中对一类特殊地衣植物的统称,特指味道苦涩、常具药用价值的地衣物种。其核心含义与英文术语对应如下:
中文释义与植物学特征
“苦”指其强烈的苦涩滋味,“地衣”是真菌与藻类共生形成的复合有机体。苦地衣多生长于高山岩石或树干表面,呈灰绿色至黄褐色壳状或叶状形态,干燥时质地脆硬,遇水软化。其苦味主要源于地衣酸类化合物(如松萝酸)。
英文对应术语
在汉英词典中,苦地衣通常译为"bitter lichen"。更专业的学术名称包括:
英文文献中亦常直接使用具体物种名,如"Old Man's Beard"(指须松萝)或"Iceland Moss"(冰岛衣,Cetraria islandica,虽非严格苦地衣但味苦)。
药用价值与文化背景
苦地衣在传统中医药中被视为清热解毒、止咳化痰的药材。《本草纲目》记载其“主痰热温疟,利水道”。现代研究证实其含抗菌、抗炎活性成分,但需专业炮制以降低毒性。西方草药学中,Usnea 属亦用于呼吸道感染治疗(来源:American Herbal Pharmacopoeia)。
权威引用来源:
- 《中药大辞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定义及药用条目
-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lichen" 词条下的苦味物种分类
- 《中华本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传统功效与现代药理
- Oxford Dictionary of Plant Scienc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地衣生化特性解析
“苦地衣”中的“地衣”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方向:
共生体特征
地衣是真菌与藻类(或蓝细菌)的共生复合体,属于低等植物。真菌提供结构和保护,藻类通过光合作用提供养分。这种共生关系使地衣能在极端环境(如岩石、树皮)中生存。
分类与形态
地衣形态多样,包括叶状、壳状、枝状等,全球约有2万多种。部分地衣因含有次生代谢产物(如地衣酸)可能呈现苦味,这可能是“苦地衣”的命名来源。
古代文献中的比喻
白居易《红线毯》中“地衣”指地毯,而“苦”可能隐喻百姓疾苦。这种用法属于文学借喻,与植物学无关。
药用别称
部分资料提到地衣别名“车前草”(见《本草纲目》),但此说法权威性较低。若特指药用品种,可能因药性苦涩而得名。
“苦地衣”更可能指某种具苦味的地衣种类,或因特定化学成分(如苦味代谢物)被用于传统医药。若为文学意象,则需结合具体语境分析。目前权威资料未明确记载该词,建议结合生物学特征与文献背景综合理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