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almond; amygdala; amygdala amara; bitter almond
苦巴旦杏(kǔ bā dàn xìng)是汉语中对特定杏仁品种的称谓,在植物学和中药学中有明确指代。其核心含义及汉英对照解释如下:
苦巴旦杏 指蔷薇科扁桃属(Prunus dulcis var. amara)的苦味变种,与甜巴旦杏(Prunus dulcis var. dulcis)相对。其种仁含苦杏仁苷(Amygdalin),水解后释放氢氰酸,具毒性,不可直接食用。
英文对应词:
苦巴旦杏经炮制(如煮沸、烘焙)后入药,中医用于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常配伍于“杏仁汤”等方剂中。其有效成分为苦杏仁苷,但需严格控制剂量。
生食或过量服用未处理的苦巴旦杏可能导致氢氰酸中毒,症状包括呼吸困难、昏迷,严重可致死。
特征 | 苦巴旦杏 | 甜巴旦杏(食用杏仁) |
---|---|---|
味道 | 明显苦味 | 微甜或无味 |
毒性成分 | 高含量苦杏仁苷 | 极低苦杏仁苷 |
用途 | 药用或提取精油 | 直接食用、食品加工 |
(注:因搜索结果未提供可引用链接,参考文献仅标注权威出版物名称,建议通过学术数据库如CNKI、PubMed检索原文。)
苦巴旦杏是蔷薇科植物巴旦杏(学名:Amygdalus communis var. amara)的干燥种子,属于维吾尔族传统医药中的重要药材。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植物学分类
苦巴旦杏是巴旦杏的变种,与甜巴旦杏(Amygdalus communis var. dulcis)同属蔷薇科落叶乔木,原产于亚洲西部,我国新疆等地有栽培。其果实侧扁,果肉薄而少汁,种仁味苦,研成乳剂后具有特异臭气。
名称来源
维吾尔语称“阿其克巴旦木”,别名“罗孜莫尔”。汉语中亦作“巴旦”“叭哒杏”,源于伊朗语音译(Badam)。
性味与功能
性味为“三级末热,一级末干”,具有消肿、润肤、清秽的作用。在维医体系中,常用于止咳平喘、消痞散结,并兼具润肺、驱虫功效。
主治用法
苦巴旦杏与甜巴旦杏的种仁成分相似,但苦杏仁味苦且含苦杏仁苷(需注意毒性),而甜杏仁味甘、毒性较低。两者均具润肠通便作用,但苦巴旦杏在维医中更强调驱虫和消积滞的特殊功效。
苦巴旦杏仁含苦杏仁苷,过量服用可能引起中毒,需遵医嘱使用。外用时需注意调配比例,避免皮肤刺激。
如需进一步了解植物形态或完整药方,可参考中医典籍或维医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