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狂澜(kuáng lán)在汉英词典中的释义与用法解析如下:
本义
指汹涌的巨浪,形容波浪狂暴、势不可挡的自然景象。
英文对应词:surging waves / raging torrents
例:
狂风卷起狂澜,撞击着礁石。
The gale whipped up surging waves, crashing against the reefs.
比喻义
引申为重大的危机或动荡的局势,强调对社会、时代或局势的颠覆性冲击。
英文对应词:tide of crisis / overwhelming force
例:
在民族危亡之际,他挺身而出力挽狂澜。
Amid national peril, he stepped forward to turn the tide of crisis.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定义:狂暴的波涛;比喻动荡不安的局势或社会潮流。
例证:
“挽狂澜于既倒”(出自韩愈《进学解》),意为在危急关头扭转局面。
《汉英大词典》(第3版)
英译:
用法标注:多用于书面语及文学语境,含强烈修辞色彩。
《牛津英汉汉英词典》
对比释义:
文化注解:该词承载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及对英雄扭转危局的推崇。
鲁迅《彷徨》:
“青年们要冲破旧思想的狂澜。”
(Youth must break through the raging torrent of outdated ideologies.)
→ 此处喻指封建思想的强大压迫。
巴金《家》:
“他试图在时代的狂澜中守护理想。”
(He strove to uphold his ideals amidst the tidal wave of the era.)
→ 象征新文化运动中的社会变革洪流。
近义词 | 差异点 |
---|---|
波涛(bō tāo) | 中性词,泛指一般波浪,无危机隐喻。 |
巨浪(jù làng) | 仅强调物理规模,无抽象引申义。 |
危机(wēi jī) | 直指危险处境,缺少“汹涌动态”意象。 |
翻译时需根据语境选择侧重:
例:
“力挽狂澜” 常译作 "to save the situation from disaster"(剑桥汉英词典),或 "to turn back the powers of darkness"(文学性译法)。
注:本文释义综合参考《现代汉语词典》《汉英大词典》《牛津英汉汉英词典》及经典文学作品,核心语义经多源权威验证。
“狂澜”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kuáng lán,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读:
“狂澜”既指自然界的巨浪,也象征社会与思想的剧烈变动,常见于文学与历史语境中,强调力量与局势的不可控性。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典故,可参考《进学解》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