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 frame inference
框架推理(Frame Reasoning)是一种认知和语言学概念,指人们基于已有的知识结构(即“框架”)来理解和推理新信息的过程。该术语源于认知语言学,强调人类在解读语言或情境时,会激活大脑中存储的抽象知识模型(框架),并据此填充细节、预测结果或推断隐含意义。
框架(Frame)的定义
框架指描述特定场景、事件或对象的结构化知识单元,包含固定属性(如角色、关系、典型行为)。例如“餐厅”框架包含“顾客、服务员、点餐、付款”等要素。在汉英词典中,框架常对应为“schema” 或“cognitive structure” 。
推理机制
当人们遇到与框架相关的词汇(如“菜单”“结账”)时,会自动激活整个框架,推断未明说的信息(如“顾客需要支付费用”)。这种推理依赖文化共识和经验积累,具有高效性但可能受刻板印象影响。
汉语和英语的框架推理存在文化依赖性:
跨语言翻译需注意框架差异,如英文 “green light” 的“许可”框架在中文可能需直译为“绿灯”并补充文化说明。
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 是典型应用:同一信息用不同框架呈现会改变决策。例如:
“手术存活率90%” vs “死亡率10%”
前者激活“生存”框架,后者激活“风险”框架,导致患者选择差异。
源自人工智能专家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的框架系统理论(1974),用于模拟人类知识表征。
查尔斯·菲尔莫尔(Charles Fillmore)提出框架语义学,解释词汇意义如何依赖认知框架。
来源说明
“框架推理”是一个复合概念,结合了“框架”的结构化特征与“推理”的逻辑分析过程,在不同领域中有不同的应用和解释。以下从定义、特点和应用角度详细解析:
框架推理指在特定结构或组织形式(即“框架”)下进行的逻辑推理过程。这里的“框架”既可以是物理结构(如建筑梁架),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体系(如知识库、规则系统)。在推理过程中,框架为问题提供边界和约束条件,同时可能融入外部知识以增强逻辑的准确性和效率。
结构化组织
框架通过预设的格式(如槽值、继承关系)组织信息。例如,在计算机科学中,框架的继承性允许子节点从父节点继承属性,减少冗余存储。
知识注入
通过引入外部知识库(如知识图谱、规则库),弥补内部知识的不足,提升推理的可解释性和准确性。例如,结合常识性规则判断“鸟会飞”,但需排除“企鹅”等例外。
情境依赖性
推理结果受框架设定的情境影响。例如,同一问题在不同描述框架下可能导向不同结论,这种现象被称为“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
人工智能与计算机科学
用于知识表示和自动化推理,如专家系统通过框架网络模拟人类决策流程。
认知心理学
研究人类如何利用既有框架简化复杂问题。例如,面对不确定选项时,人们依赖“可用性启发法”快速决策,但可能因此产生认知偏差。
逻辑学与哲学
分析如何通过结构化思维避免逻辑谬误,例如避免将具体案例强行纳入不匹配的理论框架。
框架推理强调在结构化边界内整合信息与逻辑,其优势在于提升效率与系统性,但需警惕框架本身的局限性。实际应用中,需动态调整框架以适应复杂问题,避免僵化思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