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de jure population; permanent population; resident population
常住人口(Permanent Resident Population)是人口统计学中的核心概念,指在特定行政区域内实际居住半年及以上的人口,无论其户籍是否在该地。该定义依据中国《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及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强调实际居住状态而非户籍归属。
从汉英词典角度解析,"常住人口"对应的英文翻译为"permanent resident population",常见于联合国统计司(UNSD)的人口普查指南,其内涵包括三个核心要素:
该术语的法律依据可追溯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经国务院2020年修订后明确规定:户籍登记地与居住地分离超过半年的公民,需在居住地办理暂住登记。国际对比显示,该定义与欧盟统计局(Eurostat)的"usual resident population"统计框架高度吻合,均采用12个月内累计居住183天以上的判定标准。
在应用场景中,常住人口数据是编制国民经济计划、配置公共服务资源的基础指标,直接影响医疗教育设施布局和交通规划。国家统计局通过年度人口抽样调查维护该数据的时效性,最新统计方法详见《中国人口普查年鉴》技术规范。
常住人口是人口统计中的核心概念,其定义和判断标准如下:
常住人口指实际经常居住在某地区半年及以上的人口,是国际通用的统计口径。主要包含:
维度 | 常住人口 | 流动人口 |
---|---|---|
居住时间 | ≥6个月 | <6个月 |
户籍关联 | 可能户籍在本地或外地 | 户籍必然在外地 |
统计范围 | 包含部分流动人口(超半年者) | 属于人户分离人口的子集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及各地政府统计部门采用的普查标准。实际应用中,常住人口数据对城市规划、资源配置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