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micro-flocculate
decline; profound; tiny
【计】 mic-; micro-
【医】 micr-; micro-; mikro-; mu
【化】 flocculation
【医】 flocculatidn; flocculence
grain; granule
【医】 grain; granula; granulatio; granulation; granulationes; granule; granum
微絮凝粒指在水处理过程中,通过添加少量混凝剂(如铝盐、铁盐)使水中胶体颗粒脱稳后形成的微小絮凝体(粒径约1-100μm)。其英文术语"Micro-floc"强调其尺寸介于胶体颗粒与常规絮体之间,需通过微絮凝工艺(如微絮凝-直接过滤)生成。这一过程通过压缩双电层和吸附架桥作用实现,是常规絮凝的初级形态,尚未聚集成大颗粒絮体。
微絮凝粒的形成仅需常规絮凝1/3-1/2的药剂用量,大幅降低处理成本,尤其适用于低浊度水源(如水库水)的预处理。
微小尺寸使其在过滤环节可深入滤料孔隙,通过物理吸附和电中和作用高效截留污染物,提升滤池周期产水量。
与膜分离技术联用时,可显著延缓膜污染。微絮凝粒在膜表面形成的疏松滤饼层,比传统絮体更易被反冲洗清除。
中文术语 | 英文对照 | 关联概念说明 |
---|---|---|
微絮凝粒 | Micro-floc | 区别于宏观絮体(Macro-floc) |
微絮凝工艺 | Micro-flocculation | 常与"接触过滤"工艺耦合 |
絮凝动力学 | Flocculation kinetics | 描述絮体生长速率与剪切力关系 |
(注:术语定义参考《环境工程学名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2020版)
“微絮凝粒”是水处理领域的一个专业术语,指在混凝过程中形成的微小絮状颗粒。以下是详细解释:
微絮凝粒是通过向水中投加混凝剂(如聚合氯化铝、硫酸铝等)后,在快速混合阶段形成的微小絮体。这些颗粒的粒径通常在几十微米级别,介于胶体颗粒和传统大絮体之间。其形成依赖于混凝剂水解产物与水中悬浮物、胶体的电荷中和及吸附架桥作用。
在微絮凝-直接过滤工艺中:
需精准控制:
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日本大阪市水道局净水厂等工程实例,对提升老旧水厂处理能力具有显著效果。实际应用中需配合高精度在线监测设备,确保微絮凝过程的稳定控制。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