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英词典

卫生防护地带英文解释翻译、卫生防护地带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医】 sanitary protective zone

分词翻译:

卫生的英语翻译:

health; hygiene; sanitation
【医】 hygieism; hygiene; hygienism

防护的英语翻译:

defend; entrench; fence; forfend
【医】 protection
【经】 safeguard

地带的英语翻译:

belt; district; region; terrain; zone
【医】 belt

专业解析

卫生防护地带(英文:Sanitary Protection Zone)是城市规划与公共卫生领域的专业术语,指在污染源(如工厂、垃圾处理场)与居民区、水源地等敏感区域之间设立的缓冲区域,旨在通过空间隔离减少污染物对人群健康及生态环境的直接危害。其核心功能包括阻隔污染扩散、降低暴露风险及维护生态安全。

定义与功能解析

  1. 空间隔离作用

    根据《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10),卫生防护地带需依据污染源类型设定不同宽度(如化工企业需≥1000米),通过物理距离削弱大气污染物(颗粒物、有害气体)、噪声及地下水污染的传播强度。

  2. 健康防护机制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健康城市规划指南》中指出,该地带通过植被绿化(如防护林)吸附污染物,并限制敏感设施(学校、医院)的选址,降低人群长期暴露于致癌物(如苯系物、重金属)的风险。

  3. 法律强制性

    中国《环境保护法》第二十九条明确要求污染企业周边必须划定防护距离,未达标者需整改或搬迁。例如,垃圾焚烧厂的防护地带通常需满足≥300米基础距离,并动态监测二噁英浓度。

权威定义参考来源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10)规范了防护地带的划分标准与技术指标(查看原文)。

  2. 世界卫生组织(WHO)

    《健康城市中的环境健康规划》(2021)阐释防护地带对减少环境暴露的重要性(报告链接)。

  3. 生态环境部技术规范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 2.2-2018)明确防护距离的计算模型与应用场景(文件索引)。

网络扩展解释

卫生防护地带是城市规划中用于隔离污染源与居民区、保护生态环境的特定区域,其核心功能是通过物理或绿化隔离减少污染物对居民健康的影响。以下从不同维度详细解释该概念:

一、定义与基本作用

  1. 定义
    指在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设置的绿化隔离带或缓冲区域,通过阻滞烟尘、吸收废气、降低噪音等方式减轻污染。例如,工厂周边种植防护林带可过滤空气中的颗粒物。

  2. 主要作用

    • 污染防控:减轻工业废气、粉尘、噪音对居住区的直接危害。
    • 生态调节:通过植被改善局部气候,增加空气湿度,吸附有害气体。
    • 安全隔离:在易燃易爆设施(如仓库、机场)与居民区之间形成缓冲,降低事故风险。

二、分类与分级标准

  1. 按用途分类

    • 工业防护地带:常见于工厂与居住区之间,宽度根据污染程度分为5级,如一级(1000米)、二级(500米)等。
    • 水源防护地带:针对饮用水源地,如地下水以60米半径为防护范围,防止水体受污染。
  2. 林带结构类型
    | 结构类型 | 特点 | 适用场景 | |--------------|------------------------------|------------------------| | 紧密结构 | 树木密集,阻挡强风与颗粒物 | 重污染工厂下风向 | | 疏透结构 | 透风率适中,兼具过滤与扩散 | 中等污染区域 | | 通风结构 | 下层通透,促进空气流通 | 需要降低静风区的区域 | (数据来源:、9)

三、规划与应用规范

  1. 设施布局限制
    防护带内仅允许设置临时性、低人员密度的设施,如消防车库、日用品仓库;禁止建设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

  2. 实施案例
    中国20世纪50年代起将工业防护带纳入城市规划,如石化企业需设置1000米隔离带,并通过定期监测植被健康度评估防护效果。

四、延伸意义

卫生防护地带不仅是物理隔离手段,更体现“预防为主”的环境治理理念。随着技术进步,现代规划中还可能结合智能监测系统实时追踪污染扩散,动态调整防护策略(综合、5、8)。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