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卫生”在汉英双解语境中包含三个核心维度:
健康保护(Hygiene/Sanitation)
作为名词时指维护健康的系统性措施,如《现代汉语词典》定义“为增进人体健康,预防疾病所采取的个体和社会的措施”。对应英文“hygiene”源自希腊语“hygieinos”(健康女神),指通过清洁手段预防疾病传播,例如世界卫生组织(WHO)将“water sanitation”列为基本人权。
清洁状态(Sanitary/Clean)
作形容词描述符合健康标准的状态。牛津汉英词典解释为“free from dirt or infection”,如美国疾控中心(CDC)要求医疗机构保持“sanitary environments”以控制院内感染。该用法常见于“卫生条件”“卫生标准”等短语。
公共卫生体系(Public Health)
在集体层面指社会健康管理系统,如《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将“卫生资源”定义为医疗机构、人员及设备的综合配置。此概念对应英文“public health infrastructure”,涵盖疾病监控、疫苗接种等政府主导的健康干预措施。
语义演变方面,《黄帝内经》最早提出“卫生之经”,原指“护卫生命”的养生哲学,19世纪经由日本转译吸收西方医学概念后扩展为现代含义。当前学术研究如《柳叶刀》期刊多采用“hygiene”与“sanitation”的二元划分,前者侧重个体行为,后者强调环境治理。
“卫生”一词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解释:
“卫生”由“卫”(保卫)和“生”(生命)构成,本义为维护生命健康,现指预防疾病、保障健康的科学体系与实践。既包含个人层面的清洁习惯(如洗手、刷牙),也涵盖社会层面的公共健康管理。
最早见于《庄子·庚桑楚》中“卫生之经”,指养生之道。近代受西方公共卫生概念影响,词义扩展为涵盖环境卫生、疾病防控、食品卫生等系统性健康维护措施。
全球数据显示,基础卫生设施普及可使儿童腹泻发病率降低45%(WHO,2023)。中国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卫生体系建设纳入国家战略,2024年建成全球最大传染病直报网络,覆盖98%县级以上医疗机构。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