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maintenance of social order
在汉英词典语境中,“维持社会秩序”对应的英文表述为“maintain social order”,指通过法律规范、道德约束和公共管理手段保障社会运行的稳定状态。其核心内涵可从以下维度解析:
法律基础
根据《法学大辞典》定义,社会秩序需以成文法典为基础,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91条明确“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罪”的司法边界。国际比较中,英国《公共秩序法案》(1986年)同样规定了集会限制条款。
执行机构
公安机关作为主要责任主体,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行使执法权。公安部2024年工作报告显示,全国110接警平台日均处置扰乱秩序类警情2.3万起,执法响应效率同比提升17%。
公民责任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强调“秩序”包含公民自觉遵守公共规则的双向互动。新加坡《公共秩序法》要求集会组织者提前申请许可,体现个人权利与公共利益的平衡机制。
文化传统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指出,儒家“礼治”思想构成东亚社会秩序维护的特殊文化基因,与西方契约型秩序形成理论对照。这种差异在社区纠纷调解机制中表现尤为显著。
“维持社会秩序”指通过一系列规范、制度和行为,保障社会运行的稳定性和协调性,使个人与群体之间形成有序的互动关系。其核心目标是防止混乱、解决冲突,并确保社会成员的基本权益与公共安全。具体可从以下角度理解:
规范基础
社会秩序依赖于成文法律、道德准则、文化习俗等共同规则。例如,法律通过强制力约束违法行为,道德通过舆论引导人们自律,习俗则通过传统惯性维持日常生活的稳定性。
执行主体
政府机构(如警察、法院)是主要维护者,负责执法与司法;社会组织(如社区、学校)通过教育和服务间接促进秩序;公民个体的守法意识和公共责任感也是重要支撑。
实现手段
现实意义
社会秩序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文化传承的保障,也是应对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危机)的基础。例如,疫情期间的防疫措施本质上是特殊时期的社会秩序维护。
动态平衡
秩序并非一成不变,需根据社会发展调整规则。例如,网络时代需制定新法规应对网络犯罪,同时平衡隐私保护与公共安全。
若需进一步探讨具体案例或历史背景,可提供更详细的方向以便补充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