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anee
“王侯夫人”是中国古代贵族制度中的特定称谓,其内涵可从汉英对照角度拆解为以下四部分:
词源结构解析
“王侯”指代封建社会中最高阶层的男性统治者,即“princes and marquises”(《汉英大辞典》第3版,商务印书馆,2018)。后缀“夫人”在古汉语中专指“诸侯之妻”,对应英文“consort”,如《周礼·天官》记载“夫人帅嫔御”。
汉英释义对比
汉语释义强调其“封号属性”,即通过朝廷册封获得的政治身份;英语直译为“noble consort”(《中国历史术语英译标准》,中华书局,2020),需补充文化负载信息:“兼具宫廷礼仪职能的贵族配偶”。
历史演变考据
唐代《通典·职官典》记载该称号对应“正一品诰命”,其英语等效表述应为“imperially enfeoffed noblewoman”(《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英文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元代后逐渐被“王妃”等称谓取代。
跨文化语义延伸
区别于西方贵族称谓“duchess”,王侯夫人特指“受儒家礼法约束的联姻政治代表”(《东亚贵族制度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其权力范围受《内则》等典籍限定。
“王侯夫人”是古代中国对特定身份女性的称谓,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指王爵或侯爵的正妻,属于贵族阶层女性头衔。该词常见于先秦至汉唐文献,如《礼记·曲礼下》记载“公侯有夫人”,表明诸侯配偶的正式称号。
隋炀帝时期“侯夫人”是著名历史人物,因幽闭宫中自缢留下宫怨诗,成为文学创作题材。
需注意“王侯夫人”与“皇后”“嫔妃”的区别:前者特指王侯级贵族正妻,后者属帝王后宫体系。例如《韩非子》中楚王宠妃郑袖被称为“夫人”,实为诸侯配偶。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人物(如隋代侯夫人)或不同朝代制度差异,可查阅《汉书》《隋书》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