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甥(wài sheng)是汉语亲属称谓中特指“姐妹的儿子”。根据《现代汉英词典》(第3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定义,其英文对应词为nephew,指“a son of one's brother or sister”(兄弟或姐妹的儿子)。在亲属关系分类中,外甥属于旁系血亲,与“侄子”(兄弟的儿子)形成语义对立,需通过语境区分亲属的性别与血缘路径。
从文化语言学角度,外甥的亲属角色在中国传统家族体系中具有特殊意义。例如,《中华亲属辞典》(商务印书馆)指出,古代宗法制度下,外甥因属于母系亲属,其继承权通常次于侄子,但在舅甥关系中可能承担礼仪性责任。现代用法中,外甥的英文翻译需注意语用差异:英语“nephew”为性别中立词,而汉语需通过“外甥女”表达女性对应称谓。
权威词典如《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9版)特别标注,当描述“sister's son”(姐妹的儿子)时,汉语强制使用“外甥”而非“侄子”,这与英语仅通过上下文区分的情况形成对比。在法律文本翻译中,外甥的准确表述直接影响继承权等法律条款的诠释,例如《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条涉及的代位继承规定。
“外甥”是汉语中用于描述亲属关系的称谓,具体含义及扩展信息如下:
外甥指自己姐妹的儿子,对应的女性子嗣则称为“外甥女”。在传统亲属体系中,外甥与舅舅/姨妈形成“舅甥关系”,称呼对方为“舅舅”或“姨妈”。
部分方言(如吴语区、晋语区)中,外甥也可指女儿的子女,即外孙或外孙女。此外,古代文献中“甥”的用法更广泛,如《释名》提到“姊妹之子曰甥”,涵盖姐妹的儿子。
古代家族观念中,外甥作为姐妹的后代,虽不同姓(因姐妹出嫁后子女随父姓),但仍被视为重要亲属。唐代杜甫诗句“刘牢出外甥”即体现了这一称谓的历史延续性。
外甥的英文对应词为nephew或sister's son。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用例或方言差异,可参考《汉典》或地方民俗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