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章(Seal/Stamp)是汉字文化圈中具有法律效力与文化象征的实物标识工具,在汉英对照语境下可从三个维度解析其核心含义:
基础定义与功能
汉字“图章”对应英文“seal”或“stamp”,指刻有文字、图案的硬质材料(如玉石、金属、木材)通过印泥转印形成的标记。根据《牛津汉英词典》定义,其核心功能在于“作为个人或机构的身份认证工具,用于公文签署、合同认证等正式场景”(来源:Oxford Chinese Dictionary)。
法律效力层级
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印章管理办法》将图章分为三类:国家机关公章(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企业法人章(需在工商部门备案)、个人私章(民间借贷等民事行为中可作凭证)。美国法律体系中,notary public seal(公证章)具有类似功能(来源:中国政府网行政法规库)。
文化象征延伸
汉代郑玄在《周礼注疏》中记载,印章最早作为权力信物出现,后衍生出书画落款章、藏书章等艺术形态。英国汉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特别强调,文人篆刻将实用图章发展为“融合书法、雕刻与哲学理念的独特艺术形式”(来源: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Vol.5)。
需注意的是,现代电子签名普及后,中国《电子签名法》规定电子章与实体章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但涉及不动产登记等特殊领域仍以实体章为准(来源:全国人大法律数据库)。
“图章”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图章”指用于标识、认证或装饰的印章,最初特指刻有文字或图案的图书印章,后逐渐泛指各类印章。现代多用于文件、合同等正式文书的签署认证,例如“盖图章”表示在文件上加盖印章作为确认。
如需进一步了解不同材质或历史演变,可参考《沪江在线词典》《搜狗百科》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