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涂炭"作为汉语古典词汇,其核心语义指代极端的生存困境与民生疾苦。该词由两个表意部件构成:"涂"即泥沼,象征深陷困境;"炭"指燃烧物,隐喻灼热煎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将其训释为"如陷泥坠火般无法脱身的灾难处境",这一意象在《尚书·仲虺之诰》"有夏昏德,民坠涂炭"中已具雏形。
在现代汉英词典体系中,"涂炭"对应英文翻译为"utter misery"或"great affliction",如《新世纪汉英大词典》将其置于社会灾难语境,释义为"the people being plunged into an abyss of suffering"。汉典网(www.zdic.net)的语料库显示,该词在当代多用于历史著述与政论文章,形容大规模社会动荡导致民生凋敝的境况,例如"战乱使中原大地生灵涂炭"的典型用法。
词汇学研究表明,"涂炭"的语义演变经历了从具体物象到抽象概念的转化过程。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数据库记载,魏晋时期该词开始脱离字面含义,发展出比喻国家危难的引申义,如《后汉书·党锢传》"汉室陵迟,生灵涂炭"的用法。这种语义泛化使其成为描述社会整体性灾难的高频词汇。
“涂炭”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tú tàn,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析:
“涂炭”字面指泥沼和炭火,比喻极困苦的境遇,常用来形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或社会陷入灾难性的状态。
如需更全面的释义或出处考证,可参考权威词典如《汉典》或《尚书》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