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热冰 (tuì rè bīng)
中文释义
“退热冰”是药物乙酰苯胺(Acetanilide)的旧称,曾作为解热镇痛药使用。其化学名为 N-苯基乙酰胺(N-Phenylacetamide),化学式为 ce{C6H5NHCOCH3}。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退热冰因具有退热、止痛作用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因其代谢产物(如苯胺)可导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引发组织缺氧)和肝肾毒性,现已被更安全的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取代,不再作为临床用药。
英文释义
Antifebrin (historical term), synonymous withAcetanilide, is an early antipyretic and analgesic drug. Its mechanism involves inhibiting prostaglandin synthesis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to reduce fever and pain. However, due to severe side effects—notably methemoglobinemia and organ toxicity—it was phased out of medical use by the mid-20th century.
药理作用
通过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如血管扩张、出汗)以降低体温,同时阻断痛觉神经传导缓解轻中度疼痛。
化学结构
由苯胺(ce{C6H5NH2})乙酰化合成,结构包含苯环与乙酰基(ce{-COCH3}),属于芳胺类化合物。其毒性源于苯胺的氧化代谢产物对血红蛋白的破坏作用。
历史与替代
退热冰是第一种人工合成的解热药(1886年上市),但因安全性问题被淘汰。其衍生物对乙酰氨基酚(Paracetamol)保留了退热镇痛效果且毒性显著降低,成为现代主流药物。
详述退热冰在药物发展史中的地位及被替代的过程。
Acetanilide 化学数据与毒性概要(链接经核验有效)。
对比退热冰与对乙酰氨基酚的作用机制及安全性差异。
19世纪末临床报告:退热冰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病例分析。
退热冰与现代替代药物对比
特性 | 退热冰 (Acetanilide) | 对乙酰氨基酚 (Paracetamol) |
---|---|---|
化学式 | ce{C8H9NO} | ce{C8H9NO2} |
使用时期 | 1886–1940s | 1950s–至今 |
退热效果 | 显著 | 显著 |
主要毒性 |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肝坏死 | 过量致肝损伤 |
安全性 | ⚠️ 已禁用 | ✅ 临床一线药物 |
“退热冰”一词有两种可能的含义:
“退热冰”是药物乙酰苯胺(acetanilide)的中文译名。其特性包括:
部分语境下,“退热冰”可能指代用于物理降温的冰块:
需根据具体语境区分两种含义。在医药领域,“退热冰”通常指乙酰苯胺类药物;而在日常护理中,可能指物理降温的冰块。建议优先参考权威医学资料确认具体指向。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