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constructive malice afore thought
推定的恶意预谋(Constructive Malice / Implied Malice Aforethought)是英美刑法中的重要概念,指在缺乏直接证据证明行为人具有明确杀人意图的情况下,基于特定客观事实或行为性质,法律推定其存在实施严重犯罪的恶意预谋状态。以下从汉英词典角度及法律内涵进行详细解释:
“推定”(Constructive/Implied)
指法律基于行为人实施的极端危险行为(如抢劫、纵火、强奸等重罪)或其造成的致命后果,间接推断其主观上存在恶意,无需检方直接证明其蓄意杀人意图。例如,在实施暴力重罪过程中导致他人死亡,即使行为人辩称“无杀人计划”,法律仍推定其存在恶意预谋。
“恶意预谋”(Malice Aforethought)
此为普通法术语,指实施犯罪前存在的四种主观心态之一:
其中后两种情形即构成“推定的恶意预谋”。
在英美法系中,推定的恶意预谋是认定谋杀罪(Murder)的关键要件。典型情形包括:
行为人在实施法定重罪(如抢劫、绑架、纵火)时致人死亡,即使死亡非其初衷,仍被推定为谋杀。例如,抢劫中同伙被警察击毙,行为人仍可能因推定恶意被控谋杀。
行为人实施明显危及他人生命的行为(如向人群随机开枪),虽无特定杀人目标,但因对生命价值的极端漠视,被推定存在恶意预谋。
类型 | 直接恶意(Express Malice) | 推定的恶意(Constructive Malice) |
---|---|---|
证明要求 | 需直接证据证明蓄意杀人意图 | 基于行为性质或后果的法律推定 |
典型案例 | 预谋投毒、雇凶杀人 | 抢劫中误杀人质、酒驾连环撞车致死 |
法律渊源 | 普通法传统谋杀罪定义 | 通过判例扩展的谋杀罪认定标准 |
定义“恶意预谋”包含蓄意杀人、故意重伤及极端轻率漠视生命三种主观状态,后者即属推定范畴(第11版,2019年)。
第210.2条明确将“极端轻率(recklessness manifesting extreme indifference to human life)”列为谋杀罪要件,成为推定恶意的成文法依据。
虽废除重罪谋杀规则,但保留“在实施暴力重罪中致人死亡”作为推定恶意的情形(Section 1)。
“推定的恶意预谋”源于英国普通法对谋杀罪的扩张解释,旨在严惩伴随重罪发生的死亡结果。现代刑法通过成文法(如MPC)对其适用加以限制,要求行为与死亡存在紧密因果关联,避免过度归责。
: Black's Law Dictionary 11th ed., Thomson Reuters, 2019.
: Model Penal Code § 210.2, American Law Institute.
: Homicide Act 1957, UK Parliament Legislation.
“推定的恶意预谋”是一个法律术语,通常用于刑法领域,结合了“恶意预谋”(malice aforethought)和“推定”(presumption)两层含义。以下是分点解释:
核心概念
法律应用场景
常见于英美法系对谋杀罪的认定。若行为符合特定条件(如极端暴力手段),即使无直接证据证明预谋意图,法庭仍可推定存在“恶意预谋”,从而加重刑罚。
与“蓄意”的区别
普通“蓄意”需证明主观意图,而“推定的恶意预谋”通过客观行为(如犯罪手段、工具等)间接认定主观恶意,降低了检方的举证难度。
争议与反驳
被告可通过证明行为出于临时冲动、无预谋计划或存在正当防卫等理由,尝试推翻该推定。
这一概念体现了法律对严重犯罪的主观恶性的严格判定,通过客观行为反向推定主观意图,平衡了司法效率与公平性。具体定义可能因司法管辖区而异,需结合当地法律条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