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nunc pro tunc
after the event; afterwards
【法】 after the fact; ex post; post factum
fill; mend; patch
【计】 complementation
【医】 tonic
【经】 revamp
correctitude; just; positive; principal
【计】 POS
【化】 nor-; ortho-
【医】 iusto; nor-; o-; ortho-
在汉英词典及法律术语框架下,“事后补正”指某一行为或程序存在缺陷后,通过补充或修正使其具备法律效力或规范性的补救措施。其核心含义可从三方面阐释:
法律效力补全
在司法实践中,“事后补正”通常指对已完成的程序性瑕疵进行修正,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65条规定,当事人可对判决书笔误申请补正(来源:北大法律信息网)。英文对应术语为“post-facto rectification”,强调通过后续行为恢复法律效力。
行政程序应用
行政机关对已作出的瑕疵行政行为可通过补正程序消除违法性。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法释〔2018〕1号)明确,补正需在合理期限内完成且不得影响当事人实体权利(来源:中国裁判文书网)。
契约行为延伸
在合同法领域,当事人可通过补充协议对原合同漏洞进行补正(《民法典》第543条)。英文翻译为“subsequent amendment”,体现双方合意下的效力完善过程(来源:全国人大法律数据库)。
“事后补正”指在事情发生后,通过补充、修正或完善原有内容来纠正错误或弥补不足的行为。这一概念在不同领域有具体应用:
法律领域
对无效合同或存在漏洞的合同,可通过补充条款或修正内容使其恢复效力。例如,当合同因违反禁止性规定而无效时,当事人可通过补充合法内容实现效力补正。
专利申请场景
主要针对形式错误进行修正,如技术语句不连贯、标点符号缺失等非实质性内容。这类补正需在审查员要求下完成。
日常应用
泛指对文本、方案等已存在错误的修订,例如古籍校勘中的文字增补订正,或工作中对已提交材料的补充完善。
核心特点:具有被动性(事后触发)和修复性,强调通过修正使内容达到完整或合法状态。与事前预防不同,补正更侧重于对已发生问题的补救措施。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