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胆汁酸英文解释翻译、石胆汁酸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医】 lithobilic acid
分词翻译:
石的英语翻译:
rock; stone
【医】 calculi; calculus; lapis; litho-; petro-; stone
胆汁酸的英语翻译:
【化】 bile acid
【医】 acid bile; bile acid
专业解析
石胆汁酸(Cholic Acid),中文也称胆酸,是胆汁中存在的一种主要初级胆汁酸。它在肝脏中由胆固醇合成,是胆汁的重要成分,在脂肪消化吸收和胆固醇代谢中扮演关键角色。
一、术语定义与化学本质
- 中文名: 石胆汁酸 / 胆酸
- 英文名: Cholic Acid
- 化学本质: 属于固醇类化合物,是一种具有24个碳原子的胆汁酸。其分子结构包含一个甾核(环戊烷多氢菲结构)和一条羧酸侧链,甾核上带有三个羟基(α-取向:3α, 7α, 12α),是其亲水性的主要来源。化学式为 C₂₄H₄₀O₅。
- 分子式: $ ce{C24H40O5} $
- 合成: 在肝细胞中,胆固醇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包括羟化、侧链氧化断裂等)合成石胆汁酸和鹅去氧胆酸(Chenodeoxycholic Acid)等初级胆汁酸。
二、生理功能与作用机制
- 脂肪乳化与消化: 石胆汁酸是强效的两亲性分子(同时具有亲水和疏水部分)。分泌入小肠后,它能降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将膳食中的脂肪乳化成细小的微滴,显著增加脂肪酶的作用表面积,促进脂肪(甘油三酯)和脂溶性维生素(A, D, E, K)的消化。
- 脂质吸收: 石胆汁酸与脂肪消化产物(脂肪酸、单酰甘油、胆固醇等)以及磷脂、脂溶性维生素共同形成混合微胶粒(Mixed Micelles)。这种水溶性的复合物结构使得疏水的脂质能够溶解于肠腔水相环境中,从而顺利通过小肠黏膜表面的不流动水层,被肠上皮细胞有效吸收。
- 胆固醇排泄: 肝脏将胆固醇转化为石胆汁酸并随胆汁排出,是机体清除多余胆固醇的主要途径之一。胆汁酸在肠道的循环利用也调节着肝脏的胆固醇合成速率。
- 胆汁流动: 作为胆汁的主要有机溶质,石胆汁酸及其结合物(通常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形成甘氨胆酸、牛磺胆酸)产生的渗透压是驱动胆汁分泌和流动(胆汁流)的重要动力。
三、肠肝循环与代谢
- 肠肝循环: 约95%分泌入肠道的石胆汁酸(及其结合物)在回肠末端通过高效的钠依赖性胆汁酸转运体(ASBT)被主动重吸收,经门静脉血返回肝脏,被肝细胞迅速摄取并重新分泌入胆汁。这一高效的循环过程每天约进行6-10次,使有限的胆汁酸池(约3-5克)能够满足每日脂肪消化吸收的需求。
- 肠道菌群代谢: 未被重吸收的少量石胆汁酸(约5%)进入结肠,被肠道厌氧菌代谢。其主要代谢方式是7位脱羟基,生成次级胆汁酸——脱氧胆酸(Deoxycholic Acid, DCA)。DCA可被部分重吸收并加入肠肝循环。
四、医学与临床意义
- 肝胆疾病: 血清总胆汁酸(TBA)水平(包含石胆汁酸)是反映肝胆功能灵敏的指标。肝细胞损伤(如肝炎、肝硬化)、胆汁淤积(如胆道梗阻)时,肝脏处理胆汁酸能力下降,导致血清胆汁酸浓度升高。
- 治疗应用: 石胆汁酸本身并非常用药物,但其衍生物或类似物有应用。例如,熊去氧胆酸(UDCA)用于治疗某些胆汁淤积性肝病(如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和胆固醇性胆结石的溶解。鹅去氧胆酸(CDCA)也曾用于溶石治疗。
- 胆结石形成: 当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或胆汁酸/磷脂比例降低时,胆固醇易析出结晶形成结石(胆固醇性胆结石)。维持足够的胆汁酸池对于防止胆固醇结石形成至关重要。
参考资料:
- 基础生化与生理: Alberts B, et al.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6th ed. Garland Science. (涵盖胆汁酸合成、功能基础理论)
- 肝胆生化与病理: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人卫版教材 / Burtis CA, Ashwood ER, Bruns DE. Tietz Textbook of Clinical Chemistry and Molecular Diagnostics. (详细阐述胆汁酸代谢、肠肝循环及临床意义)
- 胆汁酸与消化生理: Johnson LR. Gastrointestinal Physiology. 8th ed. Mosby. (解释胆汁酸在脂肪消化吸收中的作用机制)
- 肝胆病学: Boyer TD, Manns MP, Sanyal AJ. Zakim and Boyer's Hepatology: A Textbook of Liver Disease. 7th ed. Elsevier. (涉及胆汁酸在肝胆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网络扩展解释
石胆酸(Lithocholic Acid,简称LCA)是一种次级胆汁酸,属于胆汁酸家族的重要成员。以下从定义、结构、功能及医学意义等方面进行综合解析:
一、基本定义与来源
石胆酸是次级胆汁酸的一种,由初级胆汁酸(如鹅脱氧胆酸)在肠道内经细菌作用脱羟基生成。它天然存在于高等脊椎动物的胆汁中,也是人体胆固醇代谢的终产物之一。
二、结构与特性
- 化学结构:分子含亲水基团(如羟基)和疏水基团(类固醇环),形成两亲性结构,具有强界面活性。
- 溶解性:相较于初级胆汁酸,石胆酸水溶性较低,更易与脂类结合。
三、生理与药理作用
- 消化功能:作为胆汁成分,辅助乳化脂肪,促进脂类消化吸收。
- 代谢调节:参与胆固醇代谢平衡,抑制胆固醇结石形成。
- 特殊活性:
- 抗肿瘤:选择性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
- 酶抑制:对哺乳动物DNA聚合酶活性有选择性抑制作用。
四、医学意义
- 疾病关联:胆汁酸代谢异常(如石胆酸水平变化)可能与肝炎、肝硬化、胆结石等疾病相关。
- 临床检测:石胆酸含量是评估肝脏功能的重要指标,尤其在肝胆疾病诊断中具有参考价值。
五、与其他胆汁酸的关系
胆汁酸分为初级(如胆酸、鹅脱氧胆酸)和次级(如石胆酸、脱氧胆酸)两类。石胆酸作为次级胆汁酸,其生成依赖肠道菌群对初级胆汁酸的转化。
提示:若需了解具体检测指标或疾病关联细节,建议结合临床检查并咨询专业医生。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