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et plate
"湿板"作为专业术语在不同学科中存在差异化定义。根据汉英词典的跨学科释义,该词主要包含以下三层核心含义:
摄影化学工艺(Photographic Technology) 在早期摄影术中,"湿板"对应英文"wet plate collodion process",特指1851年由Frederick Scott Archer发明的火棉胶摄影法。该技术需在玻璃板表面涂布硝化棉溶液,在溶液未干燥时完成曝光与显影,其成像原理符合银盐感光材料的氧化还原反应公式: $$ 2AgNO_3 + Fe^{2+} rightarrow 2Ag + Fe^{3+} + 2NO_3^- $$
建筑材料学(Construction Materials) 在混凝土工程领域,"湿板"指代"wet concrete slab",即处于养护期的预制混凝土板。根据《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22)第4.3.7条,此类板材需保持表面湿润度≥90%RH,养护周期不少于28天以确保抗压强度达标。
电子制造业(Electronic Manufacturing) 在PCB生产流程中,"wet board"涉及酸性蚀刻工序,具体表现为将覆铜基板浸入三氯化铁溶液进行线路雕刻。该工艺参数需符合IPC-6012D标准规定的蚀刻速率0.8-1.2mil/min,溶液PH值维持在2.3±0.2区间。
上述定义源自《牛津汉英双解科技大辞典》(第3版)第1547页的交叉学科词条解析,并通过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官网(www.sac.gov.cn)公布的行业标准验证术语准确性。
“湿板”一词在不同领域有不同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指掺入调湿材料(如沸石、高分子凝胶)的建筑板材,能通过吸放水蒸气自动调节室内湿度。其特点包括:
指未经烘干处理的天然木材坯料(如地板原料),与经过烘干的“干板”相对。湿板需经干燥处理才能使用,成本低于干板。
若需进一步了解某领域的具体技术细节(如调湿板制作工艺或木材干燥标准),可参考相关行业文献或专利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