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salm
"圣诗"(shèngshī)在汉英词典中通常被译为"sacred poetry"或"hymn",指具有宗教仪式功能的诗歌文本。作为基督教礼拜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定义可从三个维度解析:
神圣文本属性 圣诗特指以颂赞上帝为核心的韵文作品,内容多取材于《圣经》诗篇(如《诗篇》23篇,语言风格庄重凝练。英语对应词"hymn"源自古希腊语"hymnos",原意为对神明的赞歌,这与中国《诗经》中"颂"的祭祀功能形成跨文化呼应。
礼仪功能分层 根据《基督教圣诗学纲要》记载,圣诗可分为:
语言结构特征 圣诗普遍采用平行体(parallelism)与象征隐喻,如卫斯理兄弟创作的《奇异恩典》中"amazing grace"与中文译本"奇异恩典"均保持四音步抑扬格结构。这种格律规范在1892年《普天颂赞》诗集中形成标准化编纂原则。
历史演变轨迹 从早期教会的希腊语圣诗(如Phos Hilaron),到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确立的众赞歌(chorale),再到现代福音诗歌,其发展脉络在《牛津基督教音乐史》中有详细谱系记录。中文语境下,1919年《官话赞美诗》首次实现文言向白话的转型。
“圣诗”一词在不同语境下有多种含义,以下从宗教文化和人文学角度分别解释:
核心概念
指基督教或天主教用于赞美上帝、天主的诗歌,常见于礼拜仪式。其内容以称颂、感恩和祈求为主,歌词多源自《圣经》经文(如诗篇),部分由信徒创作。
历史与发展
分类与结构
根据《以弗所书》5:19的记载,可分为三类:
在中文命名文化中,“圣诗”由“圣”(象征智慧、崇高)与“诗”(象征才华、美好)组合而成,寓意才智超群、志向远大,常见于追求传统文化意蕴的命名场景。
注:如需了解具体圣诗作品(如《普世欢腾》等),可参考音乐史文献或宗教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