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 mislanding declaration
declare; report to a higher authority; return
【经】 declaration; filing of returns
inconsistent with the facts
“申报失实”是法律和行政领域的重要术语,指在向政府机关、监管机构或相关单位提交的书面或电子申报材料中,故意或过失提供与事实不符的信息。该行为可能涉及税务、海关、出入境、企业登记等场景,其英文对应表述为“false declaration”或“misdeclaration”,在英美法系中常被定义为“a deliberate or negligent misrepresentation of material facts in official filings”(Black's Law Dictionary, 11th ed.)。
从法律构成要件分析,申报失实包含三个核心要素:
该行为的法律后果具有跨法域共性。根据世界海关组织《京都公约》,货物申报失实可能导致货物扣押、罚款等行政后果;在证券监管领域,美国SEC对上市公司虚假财务申报可发起民事诉讼并处以违法所得三倍罚款。中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63条则规定,纳税人进行虚假纳税申报的,由税务机关追缴税款并处以不缴或少缴税款50%以上5倍以下罚款。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搜索结果,“申报失实”通常指在进出口货物申报过程中,因疏忽、失误或信息错误导致申报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的行为。以下是具体解释:
“申报失实”属于海关术语,指企业或个人在向海关申报货物信息时,由于非主观故意(如操作疏忽、计算错误等)导致申报的品名、税号、数量、价格等关键信息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这种行为可能影响海关监管、税款征收或贸易统计的准确性。
申报不实(法律术语)
涵盖更广范围,包括主观故意(如伪报、瞒报)和过失导致的申报错误。法律后果根据主观意图和影响程度不同,可能面临罚款、没收货物甚至刑事责任。
伪报/瞒报
属于主观故意行为,例如伪造单证或隐瞒真实信息,通常涉及偷逃税款或逃避监管,可能构成走私犯罪。
申报错误
特指纯技术性失误(如笔误、系统错误),一般可通过重新申报纠正,海关通常不予处罚。
建议企业在申报前加强内部审核,或委托专业报关行核对数据,避免因失实申报引发法律风险。如需具体案例参考,可查看、完整内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