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汉英法律词典中,"上诉人"指不服初审法院判决、依法向上一级法院提出重新审理请求的诉讼当事人。根据中国《民事诉讼法》第164条规定,当事人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该术语对应英语法律术语"appellant",特指启动上诉程序的主体,区别于普通诉讼中的"plaintiff"(原告)或"defendant"(被告)。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明确,上诉人需在法定期间提交载明具体诉讼请求的上诉状,并按照对方当事人人数提交副本。在英美法系中,《元照英美法词典》将"appellant"定义为"taking an appeal from one court to another"的当事人,强调其通过法定程序挑战原审判决效力的特征。
根据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法院共受理民事上诉案件约87.6万件,其中符合法定要件的上诉率达92.3%,体现该制度在司法救济中的实际作用。在刑事诉讼领域,《刑事诉讼法》第227条特别规定,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服一审判决的,有权通过公诉机关或直接向上级法院提出上诉。
上诉人是法律程序中不服一审法院裁判、依法向上一级法院提出上诉请求的当事人。其定义和适用范围因诉讼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具体如下:
上诉人指对地方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或裁定不服,在法定期限内(判决15日/裁定10日),通过法定程序向上一级法院请求重新审理的主体。其核心特征包括:
主要依据《民事诉讼法》第164条,明确规定了上诉期限和程序要求。刑事诉讼中的上诉权则规定在《刑事诉讼法》相关条款中。
上诉人与被上诉人构成对立诉讼地位,被上诉人指被提起上诉的对方当事人。例如:若被告对原告胜诉判决上诉,则被告为上诉人,原告为被上诉人。
上诉需满足两个条件:
如需了解具体案件中的上诉流程,可查阅《民事诉讼法》原文或咨询专业律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