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法(Commercial Law)是以商事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法律规范总称,其核心功能在于规范商业主体的设立、运营及交易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商事主体合法权益。该法律体系在中国语境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维度:
规范体系
商法涵盖《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三大主干法律,其中公司法明确公司设立程序、股东权利义务及法人治理结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023)。票据法则系统规定汇票、本票和支票的签发、背书及追索权行使规则。
调整范畴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商事活动中的合同效力认定需同时参照《民法典》合同编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法释〔2023〕8号)。对于企业并购重组行为,需遵守《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中关于信息披露与反垄断审查的特殊规定。
国际适用性
中国商法体系在跨境交易中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CISG)形成衔接,最高人民法院2022年发布的《关于审理涉外商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INCOTERMS 2020)在国内商事裁判中的参照适用效力。
商法是指调整商事主体及其营利性经营活动的法律规范总称,又称“商事法”,是独立于民法的特别私法部门。其核心内容和解释如下:
商法以商事关系为调整对象,主要包括两类关系:
法律体系
包括公司法、票据法、保险法、海商法、破产法等具体法规,涵盖商业登记、证券交易、消费者保护等领域。
调整对象
聚焦于商事主体(如个体工商户、合伙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商行为(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行为),例如联营企业的共同投资行为。
基本原则
不同国家对商法的编纂原则存在区别:
商法与民法同为私法,但具有特别法属性。例如,公司法中的股东责任规则优先于民法的一般规定。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法规(如《海商法》条款),可参考权威法律数据库或政府门户网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