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英词典

山道年草英文解释翻译、山道年草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医】 Russian wormseed; wormseed

分词翻译:

山道年的英语翻译:

【化】 santonin
【医】 santonin

草的英语翻译:

grass; herbage; mushroom; wort
【医】 grass; herb; herba; wort; yerba

专业解析

山道年草(shān dào nián cǎo)是菊科蒿属植物蛔蒿(Artemisia cina)的俗称,其花蕾所含的山道年(santonin)曾是一种重要的驱蛔虫药物。以下是基于植物学、药理学及历史应用的详细解释:


一、植物学特征

山道年草为多年生亚灌木,高约60厘米,全株密被灰白色绒毛。叶片羽状深裂呈丝状,头状花序卵形,密集排列成圆锥状。主要分布于中亚地区,如哈萨克斯坦、伊朗等地,中国曾于20世纪50年代引种栽培。其干燥未开放的花蕾(俗称“蛔蒿花”)为药用部位。


二、药用成分与作用

花蕾富含山道年(santonin),是一种萜烯内酯类化合物。该成分对蛔虫神经节有麻痹作用,曾广泛用于驱除肠道蛔虫。山道年需经提纯后制成药剂,口服后通过抑制虫体代谢致其排出体外。因副作用(如视物黄化、癫痫样反应)及现代高效低毒驱虫药的出现,现已基本淘汰。


三、术语词源

“山道年”为音译名,源自拉丁语学名santoninum,而santoninum又源于其产地地名Santonorum(古罗马时期中亚地区名)。中文“草”字点明其植物属性,故“山道年草”即指“含山道年的药用草”。


四、历史应用与现状

19世纪至20世纪中期,山道年草是全球主要驱蛔虫药来源。中国于1950年代在辽宁、山东等地引种栽培以解决药物依赖问题,后因合成药物普及,1980年代停止种植。现《中国药典》已删除山道年条目,但其在传统药物史上具重要地位。


五、相关物种辨析

同属近缘种如西北蛔蒿(Artemisia maritima)、滨海蛔蒿(A. gallica)亦含山道年,但含量较低。需注意与艾草(A. argyi)等常见蒿属植物区分,后者无驱虫成分。


参考资料

  1. 《中国植物志》第76(2)卷:蒿属分类与蛔蒿形态描述(科学出版社)
  2. 《中华本草》第7册:山道年药理与毒性(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3. 《中国药用植物栽培史》(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引种蛔蒿的兴衰历程

网络扩展解释

“山道年草”指一种菊科植物,其花蕾可提取药物成分山道年(santonin),主要用于驱除蛔虫。以下是综合解释:

  1. 植物来源
    山道年草属于菊科植物,常见种类包括蛔蒿、茼蒿等。其干燥花蕾中含有有效成分山道年。

  2. 药用功能
    提取的山道年曾广泛用于驱肠虫药物(如驱蛔糖浆、药片),对蛔虫有特效。但因毒性较大,现代已逐渐被替代药物取代。

  3. 其他名称
    英文名称为wormseed(指植物)或santonin(指提取物),中文也译作“山道宁”“散特宁”等。

  4. 注意事项
    由于副作用风险,目前临床使用较少,需遵医嘱。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