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chromatobar; chromatopencil
色谱棒(sè pǔ bàng)在汉英词典中的专业解释如下:
色谱棒(Chromatography Rod/Stick)
指一种用于薄层色谱法(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TLC)的固体载体,通常为表面涂覆固定相(如硅胶、氧化铝)的玻璃、塑料或金属棒状基材。其核心功能是通过毛细作用分离混合物组分,广泛应用于化学分析、药物检测及环境监测领域。
分离机制
色谱棒利用固定相(吸附剂)与流动相(溶剂)的相互作用,使样品中的化合物因极性差异产生不同迁移速率,形成分离斑点。其分离原理符合Martin-Synge色谱理论(来源:ISO 9235:2021《分析色谱术语》)。
物理特性
标准色谱棒尺寸为10×2 cm,吸附层厚度100–250 μm。高性能型号(如硅胶G型)含石膏粘合剂,可耐受腐蚀性显色剂(来源:《中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通则0502)。
中文术语 | 英文对照 |
---|---|
色谱棒 | Chromatography rod/stick |
固定相 | Stationary phase |
比移值(Rf) | Retention factor |
显色剂 | Developing reagent |
薄层色谱法 | 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TLC) |
(术语来源:IUPAC《分析化学术语纲要》Gold Book)
“色谱棒”是棒状薄层色谱仪的核心组件,主要用于物质的分离和分析。以下是详细解释:
定义与结构
色谱棒由特殊石英柱外包薄层吸附剂(如硅胶)构成,经涂布后高温烧结成型。其标准尺寸为直径0.9-1.0mm,长度153mm,涂层部分长130mm,关键涂布层厚度仅0.05mm,要求均匀且细密。
功能特性
作为色谱仪的核心部件,其质量直接影响分离效果和分析精度。通过吸附剂对不同物质的吸附能力差异,实现复杂混合物(如脂类、烃类、聚合物等)的层析分离。
应用领域
广泛应用于石油勘探、化工炼化、生物医药及食品检测等领域,具体包括:
技术优势
高温烧结工艺确保涂层稳定性,细密均匀的涂布层提升分离效率,同时便于长期储存和重复使用。
注:-4中“色谱”的成语或光学现象解释与色谱棒无关,已排除。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