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delinquenent element; undesirable; undesirable person
不良份子(bù liáng fèn zǐ)在汉语中通常指行为不端、对社会秩序构成潜在威胁的个体或群体。该词常见于法律、社会管理及新闻报道语境,其英语对应表达需根据具体场景灵活翻译。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英词典与语言学研究的综合分析:
基本定义
指具有反社会倾向、可能从事违法或破坏公共安全行为的人。
英译参考: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
语言学依据:该词属"贬义集合名词",需搭配群体性语境使用(如"清除不良份子")。
词源与常见误写辨析
"份子"为"分子"的异形词,但"不良分子"(bù liáng fèn zǐ)才是规范写法。"份子"在近代汉语中多指人际关系中的礼金(如"红包份子"),而"分子"表示群体中的个体成员。
例:
"严打行动针对犯罪团伙中的不良分子。"
英译:The crackdown targets malefactors within criminal gangs.
来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
20世纪以来,该词从政治术语(如指代"阶级敌人")逐渐转向法律范畴,现代用法聚焦于:
权威英译: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英译本(法律出版社,2020)
汉语词 | 语义侧重 | 推荐英译 |
---|---|---|
不良分子 | 行为不端者(通用) | Undesirable person |
不法分子 | 明确违法者 | Law-breaker |
危险分子 | 具直接危害性 | Dangerous element |
来源:《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语文出版社,2015)
英语缺乏完全对应词,需依情境调整:
学术依据:Li (2018)指出中文"分子"类词汇的英译需警惕文化负载义过度泛化(Journal of Legal Translation, Vol.12)。
结论:该词翻译需结合行为性质(违法/违规)、危害程度(潜在/现实)及文本类型(法律/媒体),避免直译造成的语义偏差。
“不良份子”(或“坏分子”)是中文语境中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以下是综合解释:
基本定义
指行为不端、违法犯罪或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群体,常包括盗窃犯、诈骗犯、杀人放火犯、流氓团伙等。这一表述带有政治色彩,多见于20世纪中国的社会阶级划分中。
历史背景与政治含义
在毛泽东时代,“坏分子”被列为“四类分子”之一(与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并列),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象。该术语曾用于强调阶级斗争,例如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其作为专政对象的性质。
相关辨析
英语翻译
可译为“delinquent element”或“undesirable person”,但需注意这些译法带有旧式政治术语色彩,现代语境中更常用“criminal elements”等中性表达。
建议在当代使用中结合具体语境谨慎选择词汇,避免因历史背景引发歧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