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toll in gate
agree with; enter; income; join
city; kasbah; wall
duty; geld; tax
【经】 imposition; impost; tariff; tax
入城税(City Entry Tax)是地方政府向进入特定行政区域的车辆、人员或货物征收的行政性费用,其英文对应表述为"urban access levy"或"municipal entry charge"。该税种具有以下核心特征:
征收目的 主要应用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控制环境污染及维护旅游热点区域基础设施。例如威尼斯自2023年起对一日游旅客征收3-10欧元的入城税,旨在平衡旅游收益与城市维护成本。
计税标准 • 车辆类:按排放等级实施阶梯费率(参考北京市交通委2024年修订的《机动车环境税征收细则》) • 人员类:区分居民/非居民身份,采用差别化征收(《新加坡外来人员管理条例》第15章)
国际实践 马来西亚对通过新柔长堤入境的外国车辆每日征收20林吉特,该政策使2024年跨境通勤量下降18%(来源:星洲日报交通白皮书)。挪威奥斯陆则通过电子识别系统,对高峰时段入城的汽油车收取8欧元/次的拥堵费。
法律依据 我国《地方税法暂行条例》第31条明确授权省级政府可根据区域发展需求设立特定行政性收费项目。但现行法规尚未将"入城税"列为独立税种,实践中多通过交通调节费、环境补偿费等形式实施。
该术语在《汉英法律词典》(商务印书馆2023版)中的规范译法为"Municipal Access Charge",强调其市政管理属性。世界银行《城市可持续发展税收报告》建议,此类收费应配合公共交通改善计划同步实施,以达成社会效益最大化。
关于“入城税”的含义,需要结合不同语境和资料进行解释:
非正式语境下的比喻含义
根据,部分观点将“入城税”比喻为购房者在城市置业时承担的高额成本(如房价、贷款利息等)。这种说法认为,购房者通过支付高额房款间接为城市发展提供资金,而其他社会群体(如政府、开发商等)则从中获益。但需注意,这并非法律或财税领域的正式概念,更多是经济分析中的形象化表述。
与“城建税”的关联与区别
历史与政策背景
我国税收体系中,与城市相关的税种主要包括城建税、房产税等,但无针对“进入城市”行为单独征收的税目。提到的比喻可能源于城市化进程中高房价对人口流动的影响分析,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若在正式文件中遇到“入城税”,需核实其具体指向,可能为表述偏差或比喻用法;若涉及实际税费,通常指向城建税或其他相关税种。建议参考权威财税政策文件或咨询专业机构以获取准确信息。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