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 depth of fusion; depth of penetration
在汉英词典及工程领域,"熔入深度"(英文通常译为"Depth of Fusion" 或"Fused Depth")指焊接过程中,母材金属被熔化并与填充金属(如焊条、焊丝)相互熔合的区域在垂直于焊缝表面的方向上所达到的深度。它是评估焊接接头质量和强度的重要参数,尤其在坡口焊缝中至关重要。
核心定义
熔入深度指从焊缝表面到熔化区域最深处(即母材与焊缝金属完全熔合的交界处)的垂直距离。它反映了焊接热源对母材的熔化能力及热影响区的范围 。
技术意义
工程应用场景
在角焊缝、坡口焊缝及堆焊工艺中,熔入深度需满足设计规范(如AWS D1.1或ISO 5817)。例如,在厚板焊接时,需通过多层焊控制每道焊缝的熔入深度以保证冶金结合质量 。
熔入深度 $d$ 可近似关联热输入 $Q$:
$$
d propto frac{Q}{v cdot kappa}
$$
其中 $v$ 为焊接速度,$kappa$ 为母材热扩散率。具体模型可参考经典焊接理论文献 。
“熔入深度”在焊接领域中通常指“熔深”(Depth of Fusion),即焊接过程中母材或前焊道被熔化的深度。以下是详细解释:
熔深是焊接接头横截面上从母材表面到熔化区最深处的垂直距离。它直接反映焊接时热量对母材的渗透程度,是评估焊缝强度、稳定性和焊透情况的关键指标。
根据实际应用,熔深需达到工件厚度的8%以上(即监测值≥1.08倍厚度)才视为完全焊透,否则判定为未焊透。
熔深与焊缝形状的其他参数(如熔宽、余高)共同描述焊缝质量。例如:
熔深还与熔合比(γ)相关,即母材熔化面积占焊缝总面积的比例,公式为:
$$
γ = frac{A_M}{A_M + A_h}
$$
其中,( A_M )为母材熔化面积,( A_h )为填充金属面积。熔合比越大,母材对焊缝成分的稀释作用越显著。
如需进一步了解熔深检测方法或具体焊接工艺,可参考焊接工程手册或行业标准文件。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