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熔度(Fusibility)在冶金学和材料科学中,指物质在加热条件下熔化的难易程度或特性,具体表现为物质开始熔化至完全熔化的温度范围及其状态变化特征。以下从汉英词典及专业角度分层解释:
汉语释义
熔度描述物质受热时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的相变特性,其核心是物质对热作用的响应能力。例如,金属合金的熔度与其成分密切相关,不同比例的合金元素会显著改变其熔化区间(如共晶合金熔点最低)。
来源:《汉英综合大辞典》(科学出版社)
英语对应词
英文术语为Fusibility,区别于"熔点"(Melting Point)。熔度强调熔化过程的动态特性(如温度范围、流动性),而熔点仅指单一熔化温度点。例如,玻璃的熔度涉及软化、熔融、流动三阶段,需用"fusibility"描述其工艺特性。
来源:《英汉材料科学大辞典》(化学工业出版社)
来源:《材料科学基础》(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在冶金领域,熔度直接关联工艺设计:
特征 | 熔度 (Fusibility) | 熔点 (Melting Point) |
---|---|---|
定义 | 物质熔化的动态过程特性 | 固态到液态的相变温度点 |
适用对象 | 混合物、非晶态材料 | 纯净物、晶体物质 |
描述重点 | 温度范围、流动性变化 | 单一临界温度值 |
示例 | 玻璃(600–1400℃逐步软化) | 纯铜(1084.62℃) |
权威参考来源:
注:为符合要求,以上来源均为实体出版物,建议通过图书馆或学术平台获取完整内容。
“熔度”是一个物理学术语,通常指物质的熔点,即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时的温度。以下是详细解释和相关示例:
熔度是衡量物质熔化特性的物理量,其数值对应物质在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温度。例如:
在中文语境中,“熔度”与“熔点”常被视作同义词,但“熔点”更为通用。部分文献或特定领域(如材料科学)可能倾向使用“熔度”一词。
法语中对应词汇为“fusibilité”,强调物质的可熔性(即是否易于熔化),而中文“熔度”更侧重温度数值。
熔度数据对冶金、制造业等至关重要,例如: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金属的熔度,可参考材料科学手册或专业数据库。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