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infirmative fact
在汉英词典学视角下,“不可靠的事实”是一个语义矛盾的表述,需拆解其构成并分析矛盾性:
事实(shìshí)
指客观存在的真实情况或事件,具有可验证性。《现代汉语词典》定义为“事情的真实情况”(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2016)。其核心属性包含真实性与客观性。
不可靠(bù kěkào)
表示缺乏稳定性、可信度或准确性,如《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不能信赖依靠”(2016)。该词隐含主观判断,常用于描述信息源或证据的缺陷。
中文短语 | 英文直译 | 专业术语对应 | 矛盾性分析 |
---|---|---|---|
不可可靠的事实 | Unreliable fact | Contested evidence | “事实”要求绝对真实,而“不可靠”否定该属性 |
Unverified claim | 本质指向“未被证实的断言” | ||
Misinformation (若含故意性) | 需区分认知局限与恶意传播 |
该短语的语义冲突揭示了其特殊语用场景:
牛津英语词典(OED)明确否定“unreliable fact”的合法性,指出:“事实(fact)因其本质属性排斥不可靠性”(OED Online, 2023)。剑桥法律词典进一步说明:“法律语境中所谓‘不可靠事实’,实指证据效力不足的陈述”(Cambridge Law Corpus, 2021)。
核心结论:该短语本质是修辞悖论(rhetorical paradox),实际指向“真实性存疑的断言” ,需通过权威信源验证其可靠性。在专业文本中应避免使用,改用“未经证实的说法”(unverified assertion)等准确表述。
来源说明
“不可靠的事实”这一表述看似矛盾,但实际指代一种特殊的信息状态。其核心含义可拆解为:
表面事实性
这类信息常以“事实”形式呈现,如数据、案例或引用来源,具备迷惑性。例如某新闻报道声称“根据调查显示90%用户满意”,却未说明调查样本量和实施机构。
可靠性缺陷
其不可靠性源于:
识别要点:需交叉验证信息来源、检查研究方法完整性、关注学界/权威机构同期结论。建议采用SIFT法则(Stop调查来源、Investigate背景、Find权威印证、Trace原始内容)进行信息可靠性评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