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emperamental
气质的(qìzhì de)在汉英词典中通常被译为"temperamental"或"dispositional",指代人类内在性格特征的外显表现。该词项具有三层核心内涵:
先天与后天的综合体现 心理学视角下,气质既包含遗传的神经活动特征(如反应强度、情绪稳定性),也融合后天环境塑造的行为模式。《牛津心理学词典》将其定义为"个体在情感反应、注意力集中及自我调节方面表现出的生物学基础差异"。
类型学划分 古典体液学说将气质分为四类:多血质(sanguine)、粘液质(phlegmatic)、胆汁质(choleic)、抑郁质(melancholic)。现代心理学则通过五因素模型(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等)进行量化分析。
跨文化表达差异 《剑桥汉英双解词典》特别指出,汉语"气质"常暗含社会评价维度,如"书卷气质"对应英语的"intellectual demeanor","军人气质"则近似"martial bearing"的表述方式。
语言学研究发现该词在翻译实践中存在非对称性,中文语境更强调气质的社会属性,而英文"temperament"侧重生理基础特质。这种差异在《新汉英大辞典》(商务印书馆)的义项排列中尤为明显。
“气质”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维度解释,主要可从以下角度理解:
核心特征
气质是人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表现为情绪反应、行为速度、注意力灵活性等差异,具有高度稳定性。例如婴儿期即存在爱哭好动与安静平区别。
分类理论
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提出四类气质:胆汁质(热情冲动)、多血质(活泼善变)、黏液质(沉稳迟缓)、抑郁质(敏感细腻),该分类沿用至今。
综合印象
指通过言行举止、仪态修养等外显出的内在特质,如优雅气质常表现为身姿挺拔、谈吐得体,书卷气质则体现为沉稳眼神和文雅表达。
形成因素
主要源自文化素养(如广泛阅读提升智慧)、生活阅历、道德品质等后天修养,但也受先天性格基础影响。
认为气质源于胚胎期感受的“气”差异,形成先天禀赋,后随成长发展为独特人格特征,表现为性格、智慧等特质。
无论是西方心理学还是中国哲学(如宋代张载提出“变化气质”),都承认气质以先天生物因素为基础,但通过长期自我修养可能发生改变。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