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起霜"是汉语中具有多层含义的复合词,在汉英词典中主要对应两种解释:
自然现象
指物体表面因低温凝结白色冰晶的自然过程,对应英文"frost formation"。该现象常见于秋冬季节,当物体表面温度低于露点且周围空气湿度饱和时发生,例如玻璃窗起霜(frosting on windowpanes)。在工业领域,该词也用于描述金属材料低温氧化形成的霜状氧化层。
材料学现象
特指塑料、橡胶或涂层材料表面出现的白色结晶现象,英文术语为"blooming"。这种非破坏性表层变化主要由材料内部增塑剂、稳定剂等添加剂析出引起,常见于PVC制品存储过程中。在食品加工领域,巧克力起霜(chocolate bloom)指可可脂结晶形成的白色斑纹,属于品质劣化指标。
两种解释均通过权威词典释义建立对应关系,其中材料学术语解释体现了专业领域的语义延伸。例句应用可参考《新世纪汉英科技大词典》中"防止橡胶制品起霜"的工程案例(prevent rubber products from blooming)。
“起霜”一词在不同领域有多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指空气中的水蒸气在0°C以下直接凝华成冰晶的现象。形成条件包括:
典型例子:草叶、窗户等物体表面出现的白色冰晶层,常伴随霜冻现象。
特指某些药材(如茅苍术)干燥后表面析出的白色细针状结晶,这是药材内部成分(如挥发油)氧化析出的物理现象,属于药材质量鉴别的特征之一。
注:自然现象与中药领域的起霜具有科学定义,其他场景多为引申或比喻用法。如需深入研究,可参考气象局资料或中药鉴定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