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psalterial
musical instrument
【医】 lyra; lyre; psalterium
"琴"作为汉语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词汇,在汉英词典中的释义体系呈现多维度特征。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该字的核心定义可归纳为以下四个层面:
弦乐器的统称
在古汉语语境中,"琴"特指中国传统七弦琴(qín),即古琴(guqin)。《牛津汉语词典》将其英译为"a seven-stringed plucked instrument",强调其作为中国最古老弹拨乐器的地位,形制特征包括琴身长约120厘米,桐木面板与梓木底板构成共鸣箱。
现代乐器的范畴延伸
随着乐器发展,《柯林斯汉英大词典》记载当代用法扩展至键盘乐器,如钢琴(piano)对应"钢的琴",小提琴(violin)对应"提琴"。这种语义演变反映了中西音乐文化的交融。
文化符号的隐喻表达
《辞海》指出"琴"在文学作品中常喻指高雅情操,如"琴心剑胆"形容人文武兼备,"琴瑟和鸣"象征夫妻和谐。这种比喻体系在《诗经》等典籍中已形成固定意象。
专业术语的学科应用
在声学领域,《中国音乐大辞典》定义"琴"包含振动频率标准义,如"琴弦振幅"对应"string amplitude",涉及材料力学参数与声波传播原理,体现传统乐器研究的科学化进程。
“琴”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汉字,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琴”最初指中国古代的拨弦乐器,形制为狭长琴身,五根弦(神农氏发明),后增至七根弦(周文王、周武王各加一弦),通称“古琴”。其字形结构为上下结构,部首为“王”,造字法为象形,小篆字形上部的“玨”象征弦柱,下部象琴身。
现代“琴”泛指多种弦乐器,包括:
“琴”字上部为双“王”结构,书写时不可简化为提王旁。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文献考据,可参考《说文解字》对“琴”的注解(、9提供相关引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