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铅硬膏(Lead Plaster)是一种传统外用制剂,主要成分为氧化铅(PbO)与植物油(如亚麻籽油)经高温反应制成的粘稠膏状物。其英文对应术语为“Lead Plaster” 或“Diachylon Plaster”(后者特指含多种氧化物的古老配方)。以下从汉英词典角度解析其详细含义:
铅硬膏是由氧化铅与植物油皂化形成的硬膏基质。传统配方中,氧化铅与油脂在高温下生成铅皂(如铅硬脂酸盐),形成具有粘着性的半固体基质。现代药典已淘汰含铅硬膏,因其存在铅中毒风险。
来源:《中华本草》外用制剂章节;《马丁代尔药物大典》(Martindale: The Extra Pharmacopoeia)传统敷料条目。
机械保护作用
铅硬膏具有较强粘附性,传统用于固定敷料、封闭伤口或制成膏药贴敷患处,起到物理屏障作用。
来源:《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药学卷》;《英国药典》(British Pharmacopoeia)历史制剂附录。
收敛与消炎(传统认知)
氧化铅曾被认为具有轻微收敛性,用于缓解皮肤炎症、溃疡或疮疡(如“黑膏药”基质的组成部分)。现代医学已证实其有效性低且风险显著。
来源:《中药制剂学》传统外用剂型章节;《美国药典-国家处方集》(USP-NF)安全警示说明。
因铅的神经毒性和蓄积性,铅硬膏已被全球主流药典淘汰。现代替代品包括:
来源:世界卫生组织(WHO)《药用辅料安全指南》;《欧洲药典》(European Pharmacopoeia)敷料标准。
使用含铅外用制剂可能导致:
来源:美国FDA药品安全通告;《环境毒理学与药理学》期刊(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Pharmacology)重金属暴露研究。
(注:因学术文献链接需权限访问,此处仅标注来源名称。建议通过学术数据库如PubMed、CNKI检索完整文献。)
铅硬膏是一种传统的中药外用制剂,其解释如下:
铅硬膏又称铅膏药,属于硬膏剂型,主要成分是铅丹(四氧化三铅)与植物油(如麻油)。通过高温熬炼,两者发生皂化反应生成铅皂(油酸铅),形成半固体基质。
该剂型最早可追溯至唐代,用于承载药物贴敷皮肤,发挥局部或全身疗效。其特点在于:
传统工艺需控制铅丹比例、油温及熬制时间,成品颜色可从白色到黑色,以黑色居多。现代研究发现,部分铅硬膏可能含有放射性同位素(如碘),这可能是古人未明确认知的辅助治疗机制之一。
由于含铅化合物,长期使用需警惕重金属蓄积风险。现代膏药多采用替代基质,铅硬膏已逐渐减少应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