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chamber acid
【化】 lead castle; lead chamber; sulfuric acid chamber
acerbity; ache; acid; grieved; pedantic; sour; tartness
【化】 acid
【医】 acidum
铅室酸(英文:Chamber Acid)是硫酸(Sulfuric Acid)的一种历史性称谓,特指采用铅室法(Chamber Process)生产的硫酸。该术语源于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主流制酸工艺,因反应在铅衬里的密闭室中进行而得名。
化学本质
铅室酸即稀硫酸(浓度约62-78%),主要成分为H₂SO₄,含少量氮氧化物杂质。与现代接触法制备的浓硫酸(93-98%)相比,其纯度和浓度较低。
工艺来源
铅室法通过燃烧硫磺或黄铁矿(FeS₂)生成二氧化硫(SO₂),在铅室内与氮氧化物、水蒸气反应生成硫酸。核心反应如下:
$$
ce{2SO2 + 2H2O + O2 + [NO] -> 2H2SO4 + [NO]}
$$
其中氮氧化物(NO/NO₂)作为催化剂循环使用。
现代等效术语
当代工业中,“铅室酸”已被工业硫酸(Industrial Sulfuric Acid)替代。铅室法因效率低、污染大,于20世纪中期被接触法(Contact Process)淘汰。
定义铅室酸为“铅室法所制得的硫酸,含H₂SO₄约65%”,强调其历史工艺背景。
详述铅室法的反应机理及产品特性,指出其杂质含量较高。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期刊记载铅室酸为早期工业硫酸的通用名称,后因标准调整而弃用。
注:由于“铅室酸”属历史术语,现代汉英词典(如《牛津化学词典》)通常不再单独收录,建议查询专业化工文献或历史技术档案获取完整释义。
“铅室酸”是硫酸生产过程中使用传统铅室法制得的一种硫酸产品,其英文对应为chamber acid()。以下是详细解释:
定义与来源
铅室酸得名于其生产工艺——铅室法(méthode des chambres de plomb)。这是一种古老的硫酸制备方法,通过将硫磺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与硝酸蒸气、水蒸气等在铅制反应室中发生氧化反应,最终生成硫酸。铅作为耐腐蚀材料被用于建造反应室,故称“铅室酸”。
特性与浓度
铅室法制得的硫酸浓度通常较低,约为65%-80%,且可能含有少量杂质(如硝酸盐、氧化氮等)。现代工业中,铅室法已被接触法取代,后者可生产浓度更高(98%以上)、纯度更优的硫酸。
历史意义
铅室法是19世纪至20世纪初硫酸工业的主要工艺,对化工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如今“铅室酸”一词主要用于描述这一历史工艺的产物,而非现代工业产品。
如需进一步了解铅室法的化学反应原理或硫酸生产工艺演变,可参考化学工程相关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