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yan; linden; tree of Buddha
菩提树(Bodhi Tree)汉英词典释义及文化解析
1. 植物学定义与词源
菩提树(学名:Ficus religiosa)是桑科榕属常绿乔木,原产于南亚及东南亚地区。其英文名“Bodhi Tree”源自梵语“bodhi”,意为“觉悟”或“觉醒”,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经历直接相关。该树种叶片呈心形,叶尖细长下垂,树干常附生气生根,具有独特形态特征(来源:Plants of the World Online, Kew Science)。
2. 佛教象征意义
在佛教文化中,菩提树被视为“觉悟之树”。据佛典记载,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49天后证悟佛法,故该树成为佛教四大圣树之一。英语文献中常以“Tree of Enlightenment”或“Sacred Fig”代指,强调其宗教神圣性(来源: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3. 跨文化影响与文学引用
菩提树不仅是东方宗教符号,也通过翻译与文化交流进入西方语境。例如,德国诗人歌德在《西东诗集》中以菩提树比喻智慧与灵性交融,英语译本沿用“Bodhi Tree”保留其东方哲学内涵(来源: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4. 现代生态与药用价值
当代植物学研究证实,菩提树皮与叶片含黄酮类化合物,在传统医学中用于消炎镇静。其生态适应性较强,常被引种至热带、亚热带地区作为城市绿化树种(来源: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5. 语言学关联
汉英词典中,“菩提树”与“Bodhi Tree”形成固定对译,但需注意语境差异。例如,中文“菩提子”指其种子,而英文“Bodhi seed”多特指佛教念珠材质,涉及语义场偏移现象(来源: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菩提树是一个具有深厚宗教文化内涵的植物概念,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菩提树(学名:Ficus religiosa)是桑科榕属的大型乔木,高可达25米,树皮灰色,叶革质呈三角状卵形,榕果球形成熟时红色。主要分布于中国广东、广西、云南及南亚、东南亚地区,喜高温高湿环境,抗污染能力强,是优良的绿化树种。
佛教圣树
因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该树被佛教视为“圣树”,梵语称“毕钵罗树”(Pippala),后改称菩提树(Bodhivrksa),象征“觉悟”(Bodhi)。佛教、印度教、耆那教均认为其神圣,信徒常于树下冥想。
哲学寓意
“菩提”为梵文Bodhi音译,原意“觉悟、智慧”。英语中称其为Peepul或Bo-Tree,均含“大慈大悲”“明辨善恶”等引申义。中文译名自唐代随佛教传入后沿用至今。
除宗教意义外,菩提树因树形优美、适应性强,广泛用于热带地区园林绿化。其果实可制佛珠,叶片常被制成叶脉书签作为文化纪念品。
如需进一步了解植物学特征或宗教典故,可查阅、4、10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