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匍匐"作为汉语动词,在汉英词典中的释义具有双重语义维度。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与《牛津汉英词典》(第三版)的权威解释,其核心含义可归纳为:
一、人体运动状态 指躯体贴近地面以手肘和膝盖协同移动的动作形态,对应英文"crawl"或"creep"。该词源自古汉语中"伏地而行"的军事战术动作,《说文解字》载其本义为"手行也",如《孟子·滕文公》中"匍匐往将食之"的记载。现代用法常见于消防演练教程中"匍匐前进"的战术动作描述。
二、植物生长形态 描述植物茎干无法直立而贴地延展的生长特性,英文对译为"prostrate"。这一释义可见于《中国植物志》对草莓等匍匐茎植物的形态学定义,在农学专著中特指具有地面攀援习性的作物栽培方式。
双重语义在句法层面呈现互补分布:人体动作义多与趋向补语连用(如"匍匐前进"),植物学义常接处所宾语(如"匍匐地面")。据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统计,该词在军事语境中的使用频率达62%,显著高于植物学领域的28%占比。
语义演变方面,从甲骨文"匐"字的跪拜造型,到《诗经·邶风》"匍匐救之"的紧急状态描写,再到现代汉语中拓展出的谦卑姿态隐喻(如"匍匐在权力脚下"),体现了词义从具体动作到抽象心理的转喻过程。
“匍匐”(pú fú)是一个汉语动词,具有以下多层含义:
爬行
指身体贴地,手脚并用缓慢移动的动作。常用于描述动物或人的低姿态移动,如:
▸ 蜥蜴在草丛中匍匐穿行。
▸ 士兵匍匐穿越火线以躲避攻击。
俯伏
表示身体完全贴地,表达敬畏、臣服或隐蔽状态,如:
▸ 信徒匍匐在神像前祈祷。
▸ 猎豹匍匐靠近猎物,准备突袭。
谦卑态度
象征对他人或事物的极度尊重,如:
▸ “他匍匐在知识的殿堂前,虚心求学。”
植物生长形态
描述茎秆贴地蔓延的生长方式(如草莓、红薯的“匍匐茎”),如:
▸ 这种植物的匍匐特性使其能快速覆盖地面。
注意:勿将“匍匐”误写为“葡匐”或“蒲伏”,其正确写法为“匍”+“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