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Martin process
【化】 open-hearth furnace
dharma; divisor; follow; law; standard
【医】 method
【经】 law
平炉法(Open-Hearth Process) 是一种传统的炼钢方法,其核心原理是利用蓄热室预热空气和燃料气体,在反射炉膛(平炉)内熔化生铁和废钢,通过氧化反应去除杂质以生产钢水。该工艺由西门子兄弟于19世纪中期发明,在20世纪中叶曾是全球主导的炼钢技术,后逐渐被氧气顶吹转炉(BOS)和电弧炉(EAF)取代。
中文定义
平炉法指在配有蓄热室的反射炉中,通过燃气(如煤气)或燃油燃烧产生高温火焰,直接加热并熔化炉床上的金属原料(生铁、废钢、铁矿石),利用氧化剂(如铁矿石中的氧)降低碳、硅、磷等元素含量,最终冶炼成钢的工艺。其名称源于炉膛呈浅盆状(“平”炉)且火焰“平铺”熔池表面的特点。
英文对应术语
核心原理
平炉通过蓄热室回收废气热量,预热进入炉膛的空气和燃气,使炉温可达1800°C。熔池中的杂质通过以下反应去除:
$$ ce{4P + 5O2 -> 2P2O5} ce{C + O2 -> CO2} ce{Si + O2 -> SiO2} $$
氧化产物进入炉渣,最终获得成分均匀的钢水。
技术优势
局限性
历史贡献
20世纪50年代,平炉钢占全球产量的80%,为工业化建设提供关键材料支撑。其蓄热原理为现代蓄热式加热炉奠定基础。
系统阐述平炉法的热工原理与操作实践,分析其被转炉替代的技术经济因素。
定义平炉法词条,详述其在中国钢铁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统计平炉工艺的能源消耗与排放数据,对比现代炼钢技术差异。
注:因技术更替,当前平炉法已基本淘汰,仅少数特殊钢厂保留。其术语解释需结合历史背景与工程文献以确保权威性。
以下是对“平炉法”的详细解释:
平炉法(又称马丁法)是一种以煤气或重油为燃料,通过燃烧火焰直接加热熔化生铁、废钢等原料,并精炼成钢液的炼钢方法。它由德国工程师威廉·西门子和法国工程师皮埃尔·马丁于19世纪中叶共同开发,1864年首次成功应用。20世纪初,平炉法逐渐替代托马斯转炉,成为全球主流炼钢技术,1955年全球约81%的钢产自平炉。
20世纪70年代后,因转炉(氧气顶吹)和电炉技术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平炉法逐渐被淘汰。目前全球已基本停止使用平炉炼钢。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看相关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