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hemisynergia
deflection; leaning; partial; prejudiced; slanting
【化】 meta-
【医】 meta-
body; life; one's conduct; oneself
cooperate with
【医】 synergia; synergism; synergy
act; motion; movement; comportment; operation; action; activity
【计】 behaviour
【医】 act; action; kinesis
【经】 motion
"偏身协同动作"是神经康复学中的专业术语,指单侧肢体(偏身)因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出现的异常协同运动模式。其核心特征为患者无法自主分离控制不同肌群,导致肢体运动呈现刻板化的屈曲或伸展协同模式。以下为跨学科角度的详解:
临床定义与表现
该现象常见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表现为患侧上肢屈肌群(如胸大肌、肱二头肌)与下肢伸肌群(如股四头肌、腓肠肌)的异常协同收缩。典型动作如抬臂时伴随肩关节内收、肘部屈曲及腕关节掌屈的"挎篮样姿势"(中国康复医学会,2023)。
神经机制解释
研究表明,基底神经节与皮质脊髓束损伤会导致脊髓中间神经元抑制功能丧失,诱发运动神经元池的异常募集。这种病理性协同模式实质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代偿性运动策略(Journal of NeuroEngineering and Rehabilitation,2022)。
评估标准
国际通用的Fugl-Meyer评定量表将协同运动分为屈曲协同(上肢总分12-18)、伸展协同(下肢总分6-10)等分级,量化评估标准已被WHO《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收录。
康复干预策略
最新《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推荐使用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生物反馈技术,通过重复性动作再学习打破异常运动模式。镜像疗法与机器人辅助训练可增强运动皮层重组效率(Stroke Journal,2024)。
建议专业读者参考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官网发布的《脑卒中康复适宜技术推广手册》获取完整评估流程图及治疗参数设置规范。
“偏身协同动作”是偏瘫患者常见的异常运动模式,指身体一侧(偏身)在进行活动时,多组肌肉以固定模式、相同强度非自主参与的运动现象,属于病理性的“共同运动”或“协同运动”。以下是详细解释:
定义与表现
患者因中枢神经损伤(如脑卒中)失去对脊髓的调控,运动时出现脊髓水平的原始反射模式。表现为肌肉群失去选择性控制,形成固定的屈肌或伸肌协同模式。例如:
病理机制
高位中枢损伤后,低级中枢(脊髓)代偿性释放,导致运动缺乏交互抑制,形成类似婴儿期的原始运动模式。
临床意义
这种异常模式影响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如抓握、步行),需通过康复训练(如分离运动诱导、抑制痉挛)逐步打破固定模式,恢复选择性运动控制。
注:术语中“协同”指肌肉群非自主的联合动作,与正常协调运动不同,需结合医学评估针对性干预。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