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伯仲"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主要用于比喻事物或人物之间能力、水平等非常接近,难分高下。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英词典和语言学资源的详细解释:
汉语本义
指兄弟排行中的"伯"(老大)和"仲"(老二),代指兄弟关系。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
引申义
比喻两者实力相当、不相上下,常见于"伯仲之间"(差距极小)、"难分伯仲"(难以区分优劣)。
来源:《牛津汉英词典》牛津大学出版社,2010年。
链接:https://global.oup.com/academic/product/oxford-chinese-dictionary-9780199207619
词源考据
源自周代宗法制度:"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长幼次序(《礼记·檀弓》),后抽象化为比较层级。
来源: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0年。
现代用例
多用于评价竞赛、艺术、学术等领域,如:"两位选手实力伯仲,胜负仅在毫厘。"
来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
来源:《新世纪汉英大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年。
三国志·诸葛亮传:
"亮之才优于管仲、乐毅,伯仲之间耳。"(形容才能接近)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三国志》,1959年。
杜甫《咏怀古迹》: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对比历史人物能力)
来源:《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人民日报》2023年评述科技竞争:
"中美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发已呈伯仲之势。"
来源:人民日报数据库(需订阅访问),2023年6月12日版。
链接:http://data.people.com.cn(限机构用户)
“伯仲”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解析:
兄弟排行
“伯”指兄弟中的老大,“仲”指老二,后接“叔”“季”表示老三、老四。古代用这种方式命名以区分长幼次序,如三国时期孙策(字伯符)与孙权(字仲谋)的取名即体现这一传统。
词源背景
该用法最早可追溯至西周,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古代宗法制度中长幼伦理的体现。
比喻事物不相上下
后衍生为评价人物或事物难分高低的比喻义,如陆游诗句“千载谁堪伯仲间”,或现代语境中形容实力相近的竞争者“不分伯仲”。
代指兄弟情谊
部分语境中也可表达兄弟间的情谊,如“分同伯仲,古则拜亲”(唐·元稹)。
“伯仲”既承载古代伦理观念,又通过引申成为评价对等的常用词,兼具历史内涵与语言活力。实际使用时需结合语境判断具体指向(兄弟次序或事物比较)。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