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英词典

贪得无厌英文解释翻译、贪得无厌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flay a flint; take a candy from a baby

例句:

  1. 他生来就贪得无厌
    He was born with a itching palm.

分词翻译:

贪的英语翻译:

corrupt; have an insatiable desire for

得的英语翻译:

gain; get; need; obtain; fit; ready for

无的英语翻译:

naught; nonexistence; not; nothing; without; lack; zero
【医】 a-; leipo-; lipo-; non-

厌的英语翻译:

be disgusted with; be satisfied; be tired of; detest

专业解析

"贪得无厌"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是指贪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形容对某种事物(尤其是名利、财富、权力等)的欲望极度强烈且不知满足。以下是基于汉英词典角度的详细解释:


一、汉语释义与出处

  1. 基本含义

    "贪得无厌"指贪图名利或物质利益的欲望永不满足,带有强烈贬义。

    出处: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贪天之功以为己力",后演变为成语,强调人性的贪婪本质。

    来源:《汉语成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8年修订版)。

  2.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得寸进尺、欲壑难填、利欲熏心
    • 反义词:知足常乐、清心寡欲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


二、英语对应翻译与释义

  1. 英文直译

    Insatiably greedy 或Never satisfied with what one has。

    例句:

    His insatiable greed for power led to his downfall.

    (他对权力的贪得无厌导致了他的失败。)

    来源:《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9版)。

  2. 常用英语表达

    • Avaricious(贪婪的)
    • Covetous(垂涎的)
    • Rapacious(掠夺成性的)

      来源:《剑桥英汉双解词典》。


三、典故溯源与文化背景

成语源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介之推的故事。据《左传》记载,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介之推割股奉君,但重耳即位后未封赏他。介之推隐退山林,其母感叹:"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何以足乎?"(贪占上天的功劳为己有,怎会满足?),后"贪得无厌"由此衍化。

来源:《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


四、应用示例

  1. 中文例句:

    他侵吞公司财产,贪得无厌,最终锒铛入狱。

  2. 英文例句:

    The corrupt official was insatiably avaricious, amassing wealth through bribery and embezzlement.

    来源:《汉英成语词典》(外研社,2020年)。


参考文献

  1.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中华书局点校本。
  2. 《汉语成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8。
  3.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9版),牛津大学出版社。
  4. 《剑桥英汉双解词典》,剑桥大学出版社。
  5. 《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6. 《汉英成语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0。

网络扩展解释

“贪得无厌”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对某种事物(尤其是物质、权力等)的欲望永不满足,贪婪程度超出常理。以下是详细解析:

  1. 字词拆分

    • 贪:指贪婪,过度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 得:指获取、占有。
    • 无厌:没有满足的时候。整体意为“因贪婪而永不满足”。
  2. 出处与演变
    该成语最早可追溯至《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中的“贪婪无餍”,后演变为“贪得无厌”。古代文献中多用于批判统治者或权贵的过度敛财行为,如《红楼梦》中描述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也暗含此意。

  3. 使用场景

    • 物质层面:如“他对财富贪得无厌,最终因诈骗入狱”。
    • 权力层面:如“某些政客贪得无厌地扩张权力,无视民众利益”。
    • 情感层面:偶尔用于形容过度索取情感关注的行为(需结合语境)。
  4. 近义与反义词

    • 近义词:欲壑难填、得陇望蜀、利欲熏心
    • 反义词:知足常乐、清心寡欲、适可而止
  5. 文化内涵
    该成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中庸之道”和“节制欲望”的推崇,常用于警示过度贪婪的危害性。例如《道德经》中“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即与之呼应。

使用建议: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含较强批判色彩,日常口语中可用“贪心不足”替代以弱化语气。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