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cificate; pacification; pacify
绥靖的汉英词典释义与政治学解析
“绥靖”原为古汉语词汇,意为“安抚平定,使局势稳定”(《现代汉语词典》)。如《三国志》载“绥靖疆场”,指通过怀柔政策维持和平。现代汉语中,该词衍生出特定政治含义,特指“以妥协让步安抚侵略者,换取短暂和平” 的策略。
在英语中,“绥靖”对应“appeasement”(牛津英语词典),定义为:
"The action of satisfying demands through unilateral concessions to avoid conflict, often at the expense of principles."
这一概念因1938年《慕尼黑协定》而广为人知,英法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领土为代价,换取纳粹德国“停止扩张”的虚假承诺(《大英百科全书》)。
绥靖政策的核心特征包括:
典型案例为二战前欧洲对纳粹德国的纵容,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批判其为“灾难性懦弱”。
当代国际关系中,“绥靖”一词多用于批判:
参考来源: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Munich Agreement"
Churchill, W. The Second World War
Evans, G. 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awls, J. A Theory of Justice
“绥靖”是一个具有复杂历史背景和政治含义的词汇,其解释如下:
字义构成
传统释义
最初指政府为维护地方平静而采取的安抚政策,但常带有贬义色彩,即通过屈从暴力或强权换取短暂安定()。
外交政策术语
特指对侵略者妥协退让,牺牲他国利益以换取和平的政策,例如二战前英法对纳粹德国的纵容()。这种政策因助长侵略野心而备受批判。
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典型如1938年《慕尼黑协定》,英法将捷克斯洛伐克领土割让给德国,试图“安抚”希特勒,最终加速二战爆发()。
现多用于批评性语境,描述无原则的退让行为,如国际关系、职场或社会矛盾处理中的消极策略()。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事件或语义演变,可参考权威词典或二战外交史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