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Carduus acanthoides L.
conceal; hide; store
【医】 wear
【医】 Carduus crispus L.
藏飞廉(Cang Feilian)在汉英词典中通常指代植物学名词与历史神话的双重含义。从植物学角度,藏飞廉是菊科飞廉属(Carduus)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周边高海拔地区,学名可译为"Tibetan Thistle"或"Carduus acanthoides"。《中国植物志》第78卷记载其茎叶具刺,头状花序紫红色,具有防风固沙的生态价值。
在中医药领域,《本草纲目拾遗》记载其干燥全草入药,性味苦寒,归肝经,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效,对应英文术语为"clearing heat and detoxifying"。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其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作用,相关成果发表于《中国中药杂志》2023年刊载的《高原药用植物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词源学层面,"飞廉"最早见于《楚辞·离骚》指代风神,后演变为植物名。英语释义需注意区分神话意象与植物实体,建议采用"mythological wind deity"和"botanical term"的双重标注。藏语称为「རྩ་ཧྲིལ་པོ」,在《藏汉大辞典》中明确其高原特有属性。
藏飞廉是菊科飞廉属植物的一种,主要作为中药材使用。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藏飞廉(学名:Carduus acanthoides)与同属的飞廉(Carduus crispus)形态相似,但全株被白色蛛丝状毛,叶片呈羽状浅裂,裂片整齐对生,头状花序较大且多单生。其生长环境多见于山坡、路旁草丛,分布于云南、西藏等地。
藏飞廉干草含多种生物碱,包括强碱性生物碱如藏飞廉碱(acanthoidine)和盐酸藏飞廉次碱(acanthoidine hydrochloride),这些成分具有降压作用。
藏飞廉与飞廉的主要区别在于叶片裂片形状及毛被特征,且藏飞廉的分布区域更集中于高海拔地区。
以上信息综合了植物特性、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如需完整内容可参考《全国中草药汇编》及中科院相关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