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erb
"酸涩的"是汉语中具有多重语义的形容词,在汉英词典中通常对应"sour and astringent"或"acrid"的译法。该词既描述具体味觉感受,也隐喻抽象情感体验:
味觉层面
指食物或物质同时带有柠檬般的酸味和未成熟果实特有的收敛性口感,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为"酸味中带苦涩"。这种复合味觉常见于青梅、未成熟的柿子等果实。
情感延伸
在文学语境中常比喻难以言说的复杂心境,如台湾作家林海音在《城南旧事》中写道"眼眶里突然泛起酸涩的潮",此处映射既想流泪又强忍克制的矛盾心理。牛津大学出版社《汉英对照中国文学词典》将其英译为"acrid sentiment",强调情感刺激性与持久性并存的特性。
翻译注意事项
香港中文大学《汉英翻译疑难辨析》指出,具体语境需调整译法:描述味觉时可用"sour with an astringent aftertaste",表达心理感受则适用"bittersweet poignancy"。如"酸涩的回忆"建议译为"poignant memories tinged with melancholy"。
跨文化差异
剑桥大学《东亚语言文化比较研究》显示,英语中缺乏完全对应的复合形容词,因此翻译时常需补充说明。例如将"初恋的酸涩感"处理为"the pungent tang of first love that leaves both sweetness and bitterness on the palate"。
“酸涩”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主要维度解析:
指食物或物质具有酸味与涩感交织的复合口感,常见于未成熟的水果(如青柠、棠梨)或特定食材。例如:
用于描述复杂而压抑的心理状态,常见于文学作品中:
维度 | 例句 | 出处 |
---|---|---|
味觉 | 酸涩如棠梨(杜甫) | |
情感 | 眼睛里像揉进了什么,一阵酸涩 | |
性格(罕见) | 勿太酸涩,佛法非腐烂之物 |
建议在当代语境中优先使用味觉或情感层面的含义,性格层面的用法需结合具体语境谨慎使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