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muricola; muricola murina
rat
【医】 mouse; rat
model; mould; type
【医】 form; habit; habitus; pattern; series; Ty.; type
【经】 type
【医】 Rickett's organism; Ricketts' organism; rickettsia
鼠型立克次氏体(学名:Rickettsia typhi)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属于立克次体科α-变形菌纲。该病原体主要通过鼠蚤(Xenopsylla cheopis)传播给人类,是地方性斑疹伤寒(endemic typhus)的主要致病源。
其生物学特性包括:
临床表现方面,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感染潜伏期通常为6-14天,典型症状包括持续性发热(39-41℃)、剧烈头痛、特征性斑丘疹(躯干向四肢扩散)及血小板减少症。美国CDC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报告50万例鼠型斑疹伤寒病例,主要分布在港口城市和卫生条件欠佳地区。
实验室诊断依据:
治疗方面,美国传染病学会推荐多西环素(100mg bid)为首选药物,替代方案包括氯霉素和氟喹诺酮类药物。早期治疗可将死亡率从4%降至0.4%。
预防控制措施:
鼠型立克次氏体(又称莫氏立克次氏体,学名:Rickettsia typhi)是一种严格细胞内寄生的革兰氏阴性原核生物,属于立克次体属,主要通过鼠类及节肢动物传播,引发鼠型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以下是其详细解析:
形态与结构
呈多形性,常见球杆状、短杆状或念珠状,长0.7-2.0 μm,宽0.3-0.6 μm。具有细菌的细胞壁结构,含肽聚糖,革兰氏染色阴性。
培养特性
需在活细胞内寄生,常用鸡胚、敏感动物(如豚鼠)或细胞培养。繁殖速度较慢,约9-12小时分裂一代。
自然宿主
感染途径
人类通过接触感染蚤的粪便、被叮咬或吸入含病原体的气溶胶而感染。
致病机制
侵入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引发血管炎和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高热、头痛、皮疹(躯干为主)、肝脾肿大等。
疾病特点
潜伏期约6-14天,症状较流行性斑疹伤寒轻,死亡率较低。
诊断方法
治疗
首选多西环素或氯霉素,疗程7-10天。
鼠型立克次氏体是典型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其传播链依赖“鼠-蚤-人”循环。早期诊断和抗生素治疗是关键,公共卫生防控需注重媒介生物控制。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