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束手"作为汉语复合动词,其核心语义可拆解为"束"(捆扎)与"手"(人体器官)的意象组合,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中被界定为"比喻无法施展能力或找不到解决办法"。该词的英语对应表达呈现多维度特征:
动作状态层面
牛津英语词典(OED)收录的"bind one's hands"直译结构,准确传达肢体受制的物理状态,如"political restraints bound the president's hands"(政治约束使总统束手无策)。
心理认知层面
《新世纪汉英大词典》提供"helpless"作为高频对应词,侧重表达主观能动性缺失的心理状态,常见于"feel helpless in the face of..."(面对...感到束手无策)等句式。
成语转译层面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特别标注"束手待毙"的英译"wait for death with hands tied",既保留肢体受限的原始意象,又传递消极应对的深层含义。
该词的历时演变显示,先秦典籍已出现"束手"的军事用语用法(《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指解除武装的投降动作,这种历史语义在现代汉语中仍残存于"束手就擒"等固定搭配。认知语言学分析表明,该词通过"约束肢体→限制行动→能力受阻"的隐喻链,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意义扩展过程。
“束手”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详细解析:
字面意义
指捆住双手,如《史记·春申君列传》中“束手为羣虏”即描述战败者被捆绑的场景。
比喻意义
“束手”既可用于具体动作(捆绑双手),更常用于抽象表达无能为力或放弃抵抗的状态。其丰富含义在成语、古籍及现代语境中均有体现,需结合上下文理解。
【别人正在浏览】